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
一起背金句20190529-家风建设
小麦公考
2019-05-28 17:00:00
-
广坤
2019-05-29 19:11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环保是关键。可喜的是,中国的绿色奇迹让人刮目相看:曾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漠,在千余年后80%重新穿上绿装;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紧紧锁住宁夏中卫的黄沙,让“塞上江南”实至名归;赶漂人变身造林人,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的三堆子漫山种满剑麻,涵养着长江上游的水源。“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是延安树痴张莲莲一家四代人的守望传承,让黄土山坡变成葱茏绿海;是山西右玉20任县委书记致力打造绿洲的接力奔跑,让“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积木成林、积林成森,是无数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着最动人的“染绿复绿”的故事。根深千尺,才能成就参天大树;源头活水,才能实现一泻千里。唯有不断落实环保政策,心系环境文明,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倍增器”,也是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加速器”,更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的“助推器”, -
不负芳华
2019-05-29 09:36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惬意,“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安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舒适,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佳作,无不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放眼现代,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寄语:“要让子孙后代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留住乡愁。”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对待环境保护,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
十三
2019-05-29 17:14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转变,完成了从“贴牌”跟跑到“创牌”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阳光背后总有阴霾,从“白水鉴心”到“蓝藻危机”,从晴空万里到北京雾霾,PM2.5超标等环境污染新闻层出不穷。正是阳光背后的“阴霾”,让我们见识了“田桂荣”自费回收65吨旧电池的无私奉献,看到了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三十八年治沙事件中的坚守与执着,一段段传奇,一段段奉献,饱含着对生存家园的深情与热爱,也释放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与力量,重视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的理念根植于社会的发展,成为美丽中国的坚强支撑。 -
yuumi悠米
2019-05-29 16:522从“草鞋书记”杨善洲“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的不懈追求,到塞罕坝上三代建设者“今天一棵松,明天亿万颗松”的牢记使命,从最潮捡跑团“边捡边跑,共创美丽城市”的积极奉献,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点铁成金”的爆棚热情。一则则公益故事,一位位环保英雄,改变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改变了“雨过齐唱黄河谣,垃圾随风漫天飘”的钢铁森林。种下一棵树,年轮就是环保留下的标志,生态修复没有奇迹,只有不断努力的轨迹。当环保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然能激活绿色文明的一池春水,涵养出碧水蓝天的美丽生态。 -
摸摸水牛头
2019-05-29 17:221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吟诵,到“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清婉浅唱;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激越澎湃,到“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枯寂苍凉,千里江山如画,一句句诗行入肠,一曲曲余音绕梁,勾勒出一个蜿蜒起伏的华夏。然而,随着资源过度式开发和工业经济粗放型发展,北国的冬季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帐,曲线优美的海岸线渐渐丢失了湛蓝的底色,钢铁丛林和玻璃幕墙让一个个传承千年的城市变成了“热岛”,曾经世外桃源的炊烟袅袅湮没在裸石与垃圾之中……为了不让青山绿水成为后世的追忆,为了千千万万子孙后代计,为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新时代中国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出了“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最强音,诠释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与大国担当。 -
林深见鹿
2019-05-29 16:491从李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壮,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到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热闹,一句句诗,一幅幅画,映射出先贤对美好环境的热爱,更暗示着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优美的环境相伴相随,愉悦从何而来?中国经济何以腾飞?中国复兴从何谈起?因此,唯有人人守住新环保法底线,锐化环境保护判断力,砥砺环保道德责任感,百姓福祉才得以赓续,社会和谐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