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前些年提出要修建“汉代一条街”,而事实上汉朝根本没有街道,街道直到宋朝才出现,结果闹出不少笑话。开封市中心最大的一条仿古街开封御街,是北宋时城的中心大道,如今街口伫立着两名骑象武士,许多过往游客不解:“他们为什么骑大象,这里不是中原吗?”近年来全国弥漫着一股人造景观热,各地大兴土木,重建“明清一条街”等,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

甘肃省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装饰的墙。这些墙是2012年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这些墙最大的作用是遮丑,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而当地称,修墙是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面对高2米、绵延5公里、以琉璃瓦装饰的所谓“遮羞墙”(老百姓也称之为“遮丑墙”),人们的第一感觉一定是——这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尽管当地官员以“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这样冠冕堂皇的言辞回应质疑,但“遮羞墙”的性质不言自明。

苏州市正在建设的地标建筑东方之门近日因其外形成为网络焦点,很多网友调侃“东方之门”像极了“秋裤”,北京央视“大裤衩”从此不再寂寞。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试图打造自己的地标性建筑,或高度或造型,总是竭力创新,以求表达自己的城市精神或审美理想。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各地地标性建筑层出不穷,但叫好又叫座却不太容易,对于一座城市需要怎样的地标性建筑,房地产老板、政府、百姓到底谁说了算,这是摆在中国城市地标建设风潮中的关键问题,而理性、科学、持续发展的规划恰是这股风潮中最缺少的内容。

2.走在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前变得“摩登”起来: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其中,“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体验。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到高耸林立的写字楼,现代化的“面子”装点了城市。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而“千城一面”所造成的缺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显现。

有比喻说,城市如人,面子要有,内在气质更不能丢。提起维也纳,你的耳畔会响起音乐之声;提起鹿特丹,你的眼前会浮现桅杆如林;提起威尼斯,你的鼻子会嗅到水乡气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构成法国历史的缩影;在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什么让世人为这些城市倾倒?是特色文化的魅力。这些特有的文化因子,就是城市的根本。画家齐白石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设莫不如此。一味地简单模仿,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文化,城市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千城一面”一直为人诟病,但如今高楼比赛仍在进行,大厦加广场的建筑模式仍被推崇,“拆了建、建了拆”之风依然弥漫。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而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专业合理的先期规划。“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政府换届,规划改样”,严重影响了施工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以至于经营与维护成本过大和后续利用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作答要求:

   给定材料反映了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不重城市内涵,乱拆乱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古城热,热衷于造“假古董”,仿古建设,破坏城市生态;二是形象工程和地标工程泛滥,劳民伤财,欠缺美感和实用性;三是千城一面,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四是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缺少专业合理的先期规划,重复建设严重。(141字)

 

【参考解析】:

材料1第一段反映的问题是部分地区热衷“假古董”,仿古建设,破坏城市生态;第二段“遮羞墙”说明了政府搞形象工程,不实用;第三段打造城市新地标的面子工程,缺少叫好又叫座的地标。材料2总体说了“千城一面”的问题,第一段指出了“千城一面”的问题,第二段说简单模仿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第三段说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缺少专业合理的先期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易错点分析】:

材料多为案例型材料,个别材料容易导致问题和原因要点分不清。

 

查看申论采点专项视频课【下载小麦公考APP点播课程《申论采点专项课》即可获得】参与@小麦公考陈洁 微博互动,即可9元宣传购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