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试题)
成语“刻舟求剑”源自《吕氏春秋》,古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想到的是时间轴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又提示了我们道理与知识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船在运动,河底静止,剑从船上掉落河中,是从运动状态进入静止状态,而船上客人与刻痕处于相对河底与剑而言的运动状态,刻痕如何保持得了与剑相对的位置?由是而知,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才是“刻舟求剑”真正传递的“道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意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
B、
要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C、
知识道理在时空里是相对的
D、
运动和静止是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B,正确率:55%,作答次数:2965
能看懂解析
看不懂解析
收藏
纠错
答案解析
本题为语句填空题。
横线出现在文段末尾,且“由是而知”引导结论。第一句指出古人对于刻舟求剑的理解,第二句“但”之后转折,指出道理与知识是不同的。第三句以反问的形式指出船是运动的,剑掉入河中,即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此时就要重新思考船和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事物的状态变化了,思考方式也要变化,B项和我们总结的内容最接近,当选。
故本题选B。
【2017-联考/湖南-045】
视频解析
评分:
还没有人评价哦,试试发表评价吧
评价列表
发表评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