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单选题]
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 . 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 . 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 . 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 . 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参考答案: C
小麦参考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型------本题为态度观点题,方法为总结原文,选择最优。本题信息来自于第二段。
第二步:寻找重点
定位第二段,作者通过《离骚》和《涉江》内容上的对比,判断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的差异,进而证明《离骚》充满牢骚与希冀,并非晚年作品。所以选C。
第三步:分析选项
A选项:选项并未体现出主旨,所以A错。
B选项:选项并未体现出主旨,所以B错。
D选项:选项并未体现出主旨,所以D错。
故本题选C。
【2011-北京-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