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研究人员意外地在人体中发现了一个新器官——一组位于鼻子后面、喉咙上部深处的唾液腺。这组平均长度大约4厘米的唾液腺位于一块被称为咽鼓管隆凸的软骨之上,研究人员将其称为“咽鼓管唾液腺”,它们很可能是人体用来湿润上咽喉部的。此前已知人体中有三大唾液腺,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而这个不起眼的咽鼓管唾液腺,可能会影响癌症治疗。在头颈部位使用放射性疗法治疗癌症时,医生应该设法避免照射这一唾液腺,因为破坏这些腺体,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吞咽甚至说话功能。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人体唾液腺知多少    B.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C.人体隐秘器官新发现    D.放射性治疗中的禁区    
2021-03-27 16:17:33
正确率:53%
╮(╯▽╰)╭
历史上的大国争霸曾经历严重冲突,有的演变为战争。但与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前相比,当今世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全球化的大幅推进已经使包括大国在内的国家间利益连接空前密切,脱钩往往是损人又害己,相互均无好处;另一方面,核武器使大国间的正面冲突不可能有赢家,实际上这也划出了大国冲突的底线。传统和非传统全球性问题清单不断加长,一个超级大国已经无力主宰或主导全球事务,更不可能公正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全球公共产品及其供应现状    B.历史上大国争霸的严重后果    C.当前大国冲突最理想的出路    D.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2021-03-27 16:17:01
正确率:41%
╮(╯▽╰)╭
从绘画类别上看,人物画发展最早,涵盖内容也最为广阔。从人物画的演进层次来看,先是由鬼神而至人间,其目的在于“用”;然后由丹青而趋水墨,其演变则在于“艺”。汉代人物画都与灵魂鬼神有关,宗教意识浓厚,艺术追求的意义不太明显,都应归于“用”之范畴;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开始脱离“用”的范畴,转而追求艺术的本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说的正是前一半;“近于艺”的后半段,实际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的。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汉代人物画基本以实用为目的    B.张彦远对东晋人物画评价不高    C.顾恺之带来了绘画工具的革新    D.唐代人物画比汉代更具写实性    
2021-03-27 16:16:17
正确率:68%
╮(╯▽╰)╭
临床医学教授格林斯潘认为,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全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同理心关系,只有当父母能够持续、连贯、准确地读懂幼儿的情绪状态并做出有效回应时,孩子才能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回应。这种同理心的联系,拓展了孩子的心智,帮助他走进身边的情感与社交世界,给予他温暖和喜悦,而这正是培养信任所需要的。这种联系也带给孩子以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对他人产生影响,相信自己的意向也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父母的情绪回应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至关重要    B.同理心是儿童获得智力与情感发展的坚实基础    C.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离不开与父母的积极互动    D.准确地识别儿童的情绪状态是父母的核心任务    
2021-03-27 16:15:42
正确率:32%
╮(╯▽╰)╭
人体严密的免疫防御系统,会在细菌入侵时引起炎症反应,白细胞和大量“防御斗士”对病原体展开攻击,防御的一方通常会胜利。理论上讲,“刺激”消除后,炎症反应会逐渐消失,组织回到正常状态。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炎症依然会持续,这种低度炎症不像通常的炎症那样可以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其更像人体内未被完全熄灭的“火苗”。机体通过炎症反应抵抗病原体的过程,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但是科学家发现,这种低度炎症会缩短生命,促进许多年龄相关性症状,如认知衰退、神经变性、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过,引起和维持这些变化的机制,目前尚不能明确。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    B.低度炎症的发生机制与影响    C.细菌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D.年龄相关性症状的研究现状    
2021-03-27 16:14:56
正确率:77%
╮(╯▽╰)╭
专家发现,传播疟疾的蚊子被人的气味分子吸引,抗击疟疾的设备负责消除空气中的人体气味,在人体周围制造一个范围为2平方米的电场,让气味分子掉落在地上。这样,传播疟疾的蚊子就找不到它们的猎物了,因为它们在没有气味的空间中会迷失方向。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科学家已成功研发出吸引疟疾蚊子的芳香物质,可直接引诱和杀死这些蚊子    B.现有实验已证实,传播疟疾的蚊子对疟疾患者散发出的人体气味特别感兴趣    C.传播疟疾的蚊子必须长时间大量吸食血液才能获得繁殖的能量    D.带疟疾病毒的蚊子无法嗅到人体气味,就会拒绝进食直至死亡    
2021-03-27 16:14:51
正确率:52%
╮(╯▽╰)╭
中国艺术中的色彩大致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官方系统,侧重于观念与象征性;民间系统,侧重于装饰与审美;文人士大夫系统,有意弱化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偏向黑白素雅。南宋诗人陈与义写水墨梅花的名句“意足不求颜色似”,成为许多文人重水墨、轻彩色的理论表述,文人话语也似乎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主旋律。不过,这其实只是部分人的审美倾向造成的史实遮蔽。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艺术更广大的领域,包括建筑装饰、宫廷艺术、服饰、陶瓷等,色彩的探索和应用从未停止,只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而已。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艺术中的色彩子系统    B.中国艺术中色彩丰富的事实    C.中国艺术理论富有诗意的特点    D.文人审美倾向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2021-03-27 16:14:19
正确率:61%
╮(╯▽╰)╭
所有卫星在返回地球大气层时都会焚毁并产生氧化铝微粒,这些微粒会在大气层中飘浮很长时间,最终对环境造成影响。目前大约有6000颗人造卫星环绕地球旋转,其中60%的卫星已经停止运行,成为太空垃圾。专家警告称,随着人类不断发射卫星和太空飞船,太空垃圾极有可能坠向地球。据此科学家认为,应致力于研发木质人造卫星。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1969年-2006年,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其隔热罩由浸渍白橡木制成,1500℃时可安全燃烧    B.木头不会阻挡电磁波或地球磁场,天线可放置在木质卫星主体内部,使卫星设计更加简单    C.科学家已筛选出能有效承受极端温度和空间辐射轰击、可做卫星主体结构的合适木质材料    D.木制卫星在回收时可直接燃烧,不会向地球大气层释放有害物质,也不会向地面倾泻碎片    
2021-03-27 16:14:09
正确率:81%
╮(╯▽╰)╭
2020年12月,德尔黑和三位同事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文章,他们认为葛洛格将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了。潮湿的环境使植物生长茂盛,这为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荫蔽。因此,动物在潮湿的地方往往颜色更深,以伪装自己。德尔黑说,许多温暖的地方是潮湿的,但潮湿又凉爽的森林也是有的,比如塔斯马尼亚的森林,那里也有最黑的鸟类。从这段文字可推断出:
A.德尔黑的观点,动物的颜色在温度低的地方会是浅色的    B.葛洛格的观点,温暖而潮湿的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C.葛洛格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D.德尔黑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浅色的    
2021-03-27 16:13:32
正确率:22%
╮(╯▽╰)╭
研究表明,肉食中的化合物可能引发部分儿童气喘,进而导致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这些化合物被称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是肉类在高温烤炸烘培时释放出的物质。所以,素食或者少吃肉可避免儿童患哮喘的风险。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A.肉类在非高温烤炸烘焙情况下,不产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与哮喘的关联性未知    B.科学家研究显示,体内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主要来自于但又并非仅仅来自于肉类    C.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除导致哮喘外,还能加速人体衰老,引发各种慢性退化性疾病    D.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作为一种蛋白质,在人体中自然生成,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积聚    
2021-03-27 16:13:27
正确率:46%
当前第 627 页 / 共 4116 页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客服电话
400-6655-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