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然数“X”,除以3的余数是2,除以4的余数是3,问“X”除以12的余数是:
1
5
9
11
A⊙B=4A+3B,若5⊙(6⊙X)=110,则X的值为:
5
4
3
2
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是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已知14.84×[÷(
-
x)]=7.42 ,则x的值是:
0.02
0.01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满足于现状。但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上述文段中不能推出的是: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很多人脑海中形成了定势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断地变化着
在数学问题上,“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但在生活中却不是这样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停下探索的脚步
将1千克浓度为X的酒精,与2千克浓度为20%的酒精混合后,浓度变为0.6X。则X的值为:
50%
48%
45%
40%
某班级的一次考试阅卷后,发现有一道选择题的答案有误,正确答案应为A,但误写为C,此题分值为3分。调整答案时发现,此题未选A、C两个选项的人数为班级总人数的,修改分数后班级平均分提高了1分。问选择A答案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多少: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骑马
杂技
驾车
防御
小张购买艺术品A,在其价格上涨X%后卖出盈利Y元,用卖价的一半购买艺术品B,又在其价格上涨X%后卖出盈利Z元,发现Z大于Y。则X的取值范围是:
大于100
大于200
小于100
小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