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诸多差异,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文化冲击。他们中有很多人通过社会学习,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掌握城市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逐步适应和融入了城市社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成了“双重边缘人”,他们对家乡农村的依恋在减退,不愿意或无法回归农村社会,但同时又未能真正适应、融入城市。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很多农民因对家乡农村和农村不再依恋而进城务工
融入城市失败导致很多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回归到农村社会
进城务工农民可以通过学习等方式克服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
城乡文化差异是很多进城务工农民无法适应、融入城市的直接原因
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这样的画面令人走进一个哲理和诗情________的境界。这种情景是很_______的。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情景交融 妙趣横生
水乳交融 引人入胜
美不胜收 为之兴奋
跌宕起伏 令人向往
多年来,相比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很多农村年轻人要进城寻找工作,但融入城市________。这些问题,对于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来说,以前只是________地听专家们________,并未有过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而通过新春走基层,记者开始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了解农村、观察社会,一点点寻找问题的答案。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难上加难 浮光掠影 侃侃而谈
千难万险 走马观花 老生常谈
困难重重 蜻蜓点水 纸上谈兵
举步维艰 囫囵吞枣 谈笑风生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餐饮卫生安全感得分比城市居民高:
15.3%
12.1%
10.2%
9.7%
下列关于2008年我国城市、农村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城市高于农村
城市低于农村
城市与农村相等
无法比较
根据调查结果测算,家庭平均消费率在76%左右,城市家庭消费率为77.6%,高于农村家庭的74.1%,说明城市家庭的即期消费倾向要略高于农村。调查结果表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消费率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减。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城市和农村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分别为57.9%和53.9%。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与其他几类家庭的差距较为悬殊,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绝对数额约等于中等收入加上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数额。以城市为例,中等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24790.5元,中高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31508.7元,两者相加仅比高收入家庭年平均消费支出55772.6元高526.6元。
高收入家庭消费率比较低,意味着城市和农村高收入家庭每年收入的:
2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3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4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50%以上用于储蓄和积累
小城镇具有低成本吸纳农村人口的先天性优势,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________。小城镇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________城乡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位于城市群区域内的小城镇,可以在接受来自大城市________的同时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服务。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桥梁 谋划 影响
节点 统筹 辐射
载体 规划 优势
通道 筹划 馈赠
2007年我国城市、县镇、农村居民安全感得分最接近的生活领域是:
食品
药品
家装费用
儿童玩具
某火车站有一、二、三号三个售票窗口,某天一号以外的窗口卖出了746张票,二号以外的窗口卖出了726张票,三号以外的窗口卖出了700张票。问当天该站共售车票多少张:
1086
988
986
980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省(区市)的城市化大致处于共同进步的阶段,除了上海这样早就有市场经济元素的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都需要经过一个农村转向城市的“原始积累阶段”。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内城市之间发展差距变大,不同层级的城市规模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一线城市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这两年兴起的二三线城市的“抢人竞争”就是基于这种背景出现的,这是中国城市化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在一线城市格局逐渐明确之后,对二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地区的抢夺,则成为新一轮的竞争。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地域特色
二三线城市“抢人竞争”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