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抗氧化性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对人体无毒且无不良反应,被称为“亲生物金属”,可作为人造骨材料。
下列关于“21世纪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金属”是指钛和钛合金
“21世纪金属”只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21世纪金属”是一种新型石墨烯材料
“21世纪金属”是21世纪发现的一种金属元素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正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传》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见,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但是纵观中国服饰史,就会发现这些缘由中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因素。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①和②中间
②和③中间
③和④中间
④和⑤中间
①经过一系列鉴定,它被确认为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西藏披毛犀,距今370万年,是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披毛犀
②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开始离开高原地带,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形成了泥河湾披毛犀、托洛戈伊披毛犀及晚更新世的最后披毛犀
③经过一周的发掘,古生物学家意外地找到了一只犀牛的完整头骨、下颌骨和颈椎
④最后,这具犀牛头骨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实验室里被复原了出来
⑤这一发现证实了西藏披毛犀正是其他三种披毛犀的祖先
⑥在札达盆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发现了一枚暴露在外的犀牛寰椎,然后是一排犀牛上颊齿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⑥④③①⑤②
⑥③④①②⑤
②⑤⑥④③①
②③⑤⑥①④
人们一直认为上海是个年轻的城市,但自从1950年代崧泽遗址发现以来,约半个多世纪总计5次的考古发掘,早已将上海起源的历史推至约6000年前。据了解,崧泽遗址不但是上海的发源地,还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见证地之一。人们已有充分考古证据证明崧泽遗址中发现的距今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已经进入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期。换句话说,远古上海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考古发掘揭开了上海发展史的面纱
上海的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断层
远古上海也为中国早期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
崧泽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完成首次发射任务并取得圆满成功的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是:
长征七号
长征六号
长征五号
长征八号
一位老师拿着苹果问学生: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说:“我闻到了”。老师走下讲台,让每一位同学都闻一下苹果。这时,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同学都举起了手。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举起了手。
下列选项与最后才举手的那位学生所表现的心理行为方式相同的是:
爱屋及乌
中国式过马路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三个和尚没水吃
20世纪30—50年代,围绕以仰韶文化彩陶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究竟是本土起源还是从外部传入问题,曾发生激烈争论。一些外国学者根据仰韶文化陶器表面的彩绘纹饰与西亚地区史前文化的彩陶有相似之处,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近百年的发掘和研究,以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史前文化虽与同时期外部文化发生过交流,但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从一万年前发展至今的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中国境内彩陶出现的年代要早于欧亚大陆,两者自成体系。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考古证实中国史前文化起源于本土
中国史前文化与外部文化互有交流
中国境内彩陶出现年代比欧亚大陆早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个发现比欧洲人哥伦布的发现早了四百多年。沈括发现的是:
磁倾角
磁偏角
磁感应强度
磁场方向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又包括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当物质温度过高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核外电子吸收能量,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物质就变成了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这种状态下的物质就被叫做等离子体。火就是以等离子体的形态出现的,这是物质的第四种形态,看起来和气体有些像,因此也被叫做超气态。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所进行的强烈氧化反应,其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换句话说,火其实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氢、碳、氧和其他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想生火,可燃物、足够高的温度和氧化剂缺一不可。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火的主要特点
火的生成条件
火的根本性质
火的存在状态
以下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5-16世纪)时间基本相同的历史大事件是: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