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汽车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驶时间之比为3:4,第二天与第三天行驶路程相同,第三天行驶5小时,第一天行驶400千米,三天全程的平均速度为80千米/小时。问第二天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70
75
80
85
两个水桶共盛40斤水,如果把第一桶里的8斤水倒入第二个水桶里,两个水桶里的水就一样多,第二桶水重多少斤:
21
18
12
10
某园林依中轴线布局,从前到后依次排列着七个庭院,这七个庭院分别以汉字“天”、“地”、“人”、“日”、“月”、“星”、“辰”来命名。已知:
①“天”字庭院不是最前面的庭院。
②“星”字庭院和“辰”字庭院相邻。
③“地”、“人”两庭院间隔的庭院数与“日”、“月”两庭院间隔的庭院数相同。
如果第二个庭院是“辰”字庭院,则下列一定为真的是:
第七个庭院是“天”字庭院
第一个庭院是“星”字庭院
第三个庭院是“地”字庭院
第五个庭院是“日”字庭院
“阳历”与“阴历”这两个词虽然大家都熟悉,但是仍有不少人对其理解有误。有人认为阳历来自外国,这是不对的。我们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我国三千年前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已经是阴阳历并用。《书经•尧典》上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乃是阴阳历并用。西洋在希腊罗马时代也夹用阴阳两历,和我国原是一样的。阴历是完全依据月亮的[a],阳历则完全依据太阳的[a]。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53059天,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小数不能相互除尽,要把它们合起来非常困难。但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知道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把阴阳二历调和得相当成功。
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特点。节气是完全跟太阳走的,可称阳历的一部分。地球绕日因为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为气,十二个为节。节应在月初,气应在月中,譬如立春为阴历正月之节,雨水乃正月之气等等。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循环,有365又1/4天,一节一气平均30天多一点。而阴历一个月只有29天有余。过了若干时候必会有月份单有节而无气,或单有气而无节。这有节无气的月份就叫做[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阴阳两历的周期都照顾到了,维持了一个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点是年度长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闰年多一个月就有384天,计算极不方便。
第二段末的[ ]中应填的词语是哪一项?
小月
残月
闰月
平月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①②
③④
①⑤
②④
某单位去年的职工男女性别比为4:7,今年净增加男职工24人、女职工25人,男女性别比变为11:15,去年该单位的职工总人数为:
104
35
44
55
甲、乙两人从环形跑道的A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6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人的速度各增加10米每分钟,5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问环形跑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600
500
400
300
喜马拉雅山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其顶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堪称世界之最。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青藏高原进行实地勘测,弄清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从喜马拉雅山的远古海底沉积层中找到了鱼龙、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从而证明:早在4000~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众所周知,地球最上层约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叫做岩石层,岩石层可以发生脆性断裂,形成为数不多的板块,板块之间可以作相对运动。根据板块大地构造假说,科学家们将全球岩石分为6个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褶曲隆起所致。这样古海便渐渐消失,代之以高耸入云的山脉。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万米的。他们曾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解释。()①我们用雪白细嫩的豆腐来“叠罗汉”,()①不需叠上几层,最底层的豆腐必将由于承受不了其上的压力而最终“垮台”。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山脉的升高。因为山脉的升高也像是“叠罗汉”,只不过是用泥土、岩石在不断堆积而已。在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那样散架崩塌。经过推算,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到10000米时的负荷。这一假说同样证明了地球上至今没有万米高山的原因。然而,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升,()②上升速度仍保持每年5厘米不变,()②不用25000年,高度将超过万米。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对第二段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因果
条件
转折
解释说明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存在的没得用、不适用、用不起的严重问题制约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的计算机比国外落后十几年,高性能计算机用户群窄小,只应用在科学计算类的“象牙塔”中,对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的适配性很差,更没法大面积推广,没法形成产业。
为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立了智能中心,着力发展既要“顶天”更要“立地”的高性能计算机,即“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智能中心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按照“863”计划“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宗旨来发展曙光机,其内涵是:系统地发展机群架构技术体系,使得曙光机的计算速度不断提高、适用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机器台数不断增多。这也是“曙光”之路的“三叉戟”——性能、应用和产业。
这一时段,在国外封锁的条件下,高性能计算机只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支撑。但因本身起步比国际上晚,加上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这些机器的研制大都耗费了较长的研制周期(如DJS系列、757机、“银河-Ι”),成果也不可能实现商品化、产业化,不过,对打破国外的封锁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曙光一号”诞生后仅3天,西方国家便宣布解除10亿次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
21世纪初,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急剧增加并呈多样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多国外高性能计算机品牌(如IBM、HP等)涌入中国市场,在民用市场形成了垄断地位。当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产业水平发展起来后,西方国家开始从产业链条与技术层面进行遏制。意识到严峻局势,智能中心决心走上引领创新之路。“曙光”“神威”“天河”都开始自主研制高性能处理器和加速器,用自己的核心部件构建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2010年6月,“曙光6000”系统排名世界第二,从此拉开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持续占据超算排名前三甲的序幕。“神威·太湖之光”系统更是排名世界第一。
正是因为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具备了能与国际巨头媲美的实力,对很多行业应用性能更高、价格更便宜、功耗更低,中科曙光成为国内第一家以高性能计算机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曙光机群高性能计算机强力竞争,也彻底改变了由国际大厂商制定的游戏规则,迫使国外的一些大公司也不得不采取“跳楼价”销售。目前,高性能计算在我国科研单位、大学基本实现了普及。但相比研制,更高性能计算机推广应用的历程却更加艰辛。
就相关文段推断,第二自然段所说的“立地”是指:
计算速度不断提高
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加速器
价格更便宜,功耗更低
应用推广与产业化
互联网江湖,永远不缺风口。2018年伊始,直播答题迅速成为全民娱乐,一批“撞脸”的APP几乎同时出现,参与人数与专场奖金均进入百万量级。有人说,这是一场知识“买卖”的狂欢。知识消费,挺好。这种手机版“开心辞典”,在直播平台上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但仔细一想,知识“买卖”就是一种买卖,只是它穿着知识的外衣,通过娱乐的方式,打着商业的算盘,玩着资本的游戏,收割着用户的注意力。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取得了惊人成就,外国人眼中的“新四大发明”中,就有3个来自互联网,创新活力可窥一斑。然而,“一窝蜂式创新”同样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反复出现:每当新风口出现,大家蜂拥而入,但模式基本相同,门槛低,比烧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体验、不一样的设计,以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题热就面临这样的担忧。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后,气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场,活下来的选手再瓜分地盘。这样的竞争很“市场”,但就是这样的“一窝蜂”,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治理成本的激增。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由我们所有人来承受。正因如此,许多所谓创新在走红的同时,吐槽和质疑纷飞伴舞,也在情理之中。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热的知识消费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识含量;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则,利尽则友散,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如浮萍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中“担忧”的对象不包括:
直播答题游戏的用户体验难尽人意
直播答题节目跟风式创新后劲乏力
直播答题平台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
直播答题游戏的品牌异质性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