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化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村改居”是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与农村割裂发展,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在城镇化大潮中的“村改居”,就是要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藩篱,因地制宜地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各异,这就决定了“村改居”的路径、公共服务的提供种类和农村社区的保障水平等必然“因村而异”。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村改居”是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城乡共享公共服务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一步
打破城乡二元界限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村改居”顺利推进的要领在于因地制宜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也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较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断出:
“人口红利”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
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
“人口红利期”是一个国家人口变迁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一个老龄化社会,必然已经结束了“人口红利期”
很多经济学家统计,印度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前景光明,因为它将逐步收获“人口红利”。未来十年,印度的就业人口将增长26%。这些年轻劳动力将显著降低人口的抚养比,从而提高储蓄率,促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但年轻人口转化为劳动力的前提在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备,能否提供足够的培训。印度欠缺的也正在于此,研究显示,尽管每年新增劳动人口1280万。但印度每年仅能培训310万人,只是新增人口1/4,剩下的3/4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人口红利”能推动经济起飞
出生率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高出生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资源欠缺阻碍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的( )阶段
成熟
发展
停滞
下降
2019年末,我国80后、90后、00后人数分别为2.21亿人,2.08亿人,1.63亿人。
2010-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
1.53个千分点
2.47个千分点
2.96个千分点
3.68个千分点
我国大陆地区总人口10年中平均每年增加:
7390万人
739万人
671.82万人
6718.2万人
在上述城市中,2016年末( )市常住人口数量同比增量最大。
深圳
广州
天津
武汉
某国人口总量自2005年起开始下降,预计到2100年,该国人口总数将只有现在的一半。为此,该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到目前为止,该国妇女平均只生育1.3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正常更新的水平(2.07个)。因此,有人认为该国政府实施的这些鼓励生育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论断:
该国政府实施的这些鼓励生育的政策是一项长期国策,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
如果该国政府没有出台鼓励生育政策,该国儿童人口总数会比现在低很多
如果该国政府出台更加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就可以提高人口数量
近年来该国人口总数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如图中反映的均为年末数据,则“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平均每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增加约多少万人:
150
180
200
440
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死亡人口966万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同比增加327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同比增加342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同比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同比减少1434万人。
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9602万人。
2012年末,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22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6.5%;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占总人口的69.2%;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2012年,中国大陆1~14岁(含不满15周岁)的人口数量为:
20652万人
23922万人
22287万人
163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