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 “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 1 世纪后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秋节形成过程
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建筑材料与修建技术往往不同于古代传统技艺,必须研究和开发符合不同修建类型的专门修复手段,不仅要保存有代表性的原材料,也要重视针对20世纪材料老化的详细调查。马德里文件强调:重建一个完全消失的遗产地或者某个部分并不是保护的行为。作为历史的见证,一个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主要基于它原真的或重要的材料特征。在可持续予以重视的当下,文化价值不能因采用节能措施、智能等新技术而遭受负面冲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20世纪建筑遗产有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离不开技术层面及文化层面的综合把控
保护20世纪遗产与保护古代遗产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建筑遗产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还在于其文化意义
19世纪60年代,某运河通航。当时,某作家赞叹其“是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的国家开通的,东方伟大之航道”。据此可知,其描述的是:
伊利运河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曼彻斯特运河
下列属于20世纪人类科技成就的是:
①电话的发明
②发电机的问世
③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④电报的发明
⑤因特网的发明
⑥卫星的发明
①②③
①③⑥
④⑤⑥
③⑤⑥
自从19世纪末,欧洲学者在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研究石灰岩溶蚀作用及其地貌,并提出“喀斯特”这一术语以来,人们的眼界已大大拓展,遍及全世界的精彩喀斯特景观,已远远超出了“经典喀斯特”最初的内涵。以桂黔滇川渝鄂湘为主体的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带之一。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重庆武隆被发现和研究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喀斯特奇观,无疑给中国南方喀斯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列各项中,与文意相符的是:
重庆武隆再次证明了“经典喀斯特”的外延已越来越丰富
重庆武隆再次证明了“经典喀斯特”在中国存在的广泛性
重庆武隆无疑给研究喀斯特找到了区别于南方的有力证据
重庆武隆无疑给世界喀斯特地貌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后来,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又提出:“在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这一认识过程说明: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具有唯一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明代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著作就是:
沈括《梦溪笔谈》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宋应星《天工开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的问世让人类制造这样的机器“耳朵”成为可能。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声控技术的核心——语言识别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微电脑的出现更是让声控技术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微电脑处理与存贮信息的神奇功能,以及它低廉的价格、小巧的体积,为声控技术走出实验室创造了必要条件,人们由此开启了实际应用声控技术的新时期。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声控技术的发展
语言识别技术的诞生
应用声控技术时代的来临
作为声控技术基础的电脑技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实践部门就逐步发现,在供给低保等复杂的社区保障服务时,仅凭单个部门的力量已经越来越不足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了。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立足于民生的社区服务(如廉租房等)被推出,这些服务的实现日益依赖多个“条线”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部门间的协同性是未来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最能体现文段主旨的一项是: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未来的社区服务需要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
社区服务的实现依赖多个政府部门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主流取向就是史料的扩充,虽然这也曾导致出现忽视常见史料的________,但在注意纠偏的基础上,针对史学界读原始材料不够认真的风气,今日史料扩充仍值得进一步_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倾向 提倡
误区 留心
弊端 关注
陋习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