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直接导火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具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特点
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看似繁荣热闹的表象后面,称得上精品力作的作品乏善可陈。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文化部艺术司连续七次举办研讨会,与会艺术家及理论家认为,创作出三“精”的艺术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需要崇高的艺术精神:创造的精神、尊重历史的精神、人文关怀的精神。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复兴的历史节点,呼唤、期待着伟大作品的产生,富有活力的中华民族蓄积着艺术精神的新的内涵,具有中国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生活素材期待着美术家们去表现去创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三“精”艺术作品的现状
艺术精神的概括
艺术精神新内涵
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出版
一二·九运动是中共领导反对内战的学生爱国运动
新三民主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秋收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甚至盲区。比如,一般民众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就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历史研究应该注重老百姓自己的真实故事。只有把老百姓的故事讲清楚了,才是一部真实的中国近代史。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中国近代史研究:
取得的成就
存在的问题
发展的趋势
突破的关键
已知“如果甲和乙不是该学校的学生,那么丙是该学校的学生”,则要推出“乙是该学校学生”,应补充的前提为:
甲是该学校学生
丙是该学校学生
甲和丙都是该学校学生
甲和丙都不是该学校学生
好的作家像名茶一样,是岁月山川灵气之凝聚,除了后天的技艺训练,还与天赋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如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等,就鲜明体现了地域环境对其写作的深刻塑造。这些作家的出生地多是偏僻乡村,作品也主要是乡土题材,很多都以自己家乡作为“文学根据地”。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现象,即乡土题材作品占绝大多数。哪怕写作和阅读的群体多数都居于城市,他们之间的交集还是乡村:住在城市的作家,写关于乡土的小说,给住在城市却保有乡土记忆的读者读。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作家的成长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当代文坛著名乡土作家的代表作品
当代文学为何热衷于乡土题材创作
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主题的变化趋势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都是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从中国内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军事战略的错误
社会制度的腐败
经济技术的落后
思想观念的保守
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与模仿,但在某些艺术史家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再现,还是中国宋元文人画对老庄哲学的追随,都是如此。艺术家在准备好想要处理的题材之前,脑海里必然存在某些已知的图式,这些图式是过去艺术家们的成果;艺术家在画布或画纸上开始描绘时,就像置身在一个“镜子厅”或“回音廊”,旧的图式被不断唤起,题材的意义在特定的视觉秩序中,以新的图式再次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艺术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艺术作品间的相似缘于模仿借鉴
艺术创作离不开已有的传统
古典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书法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汉字为_______,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情韵的汉字形象的_______,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代表 创新
载体 创造
材料 表现
工具 再现
我们今天所依循的谈论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字全都出自中国文人之手,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已长时期主宰了绘画讨论的空间,他们已惯于从自己的着眼点出发,选择对文人艺术家有利的观点。而如今——或者早该如此——已是我们对他们提出抗衡的时候了,并且也应该质疑他们眼中所谓的好画家或好作品。许多优秀的非文人艺术家都因为文人的偏见而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在此,我们应该一一重新给予他们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文人艺术家的鉴赏水平落后于他们的创作水平
古代很多有才华的文人艺术家因偏见而被埋没
文人在中国绘画理论领域长期居于强势地位
古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趣味分歧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