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相约游泳,男士统一戴白色泳帽,女士统一戴红色泳帽。每位男士看到的白色泳帽数量与红色泳帽数量一样多,每位女士看到的白色泳帽数量都是红色泳帽数量的倍数。女士最少有()人。
1
2
3
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①②
③④
①⑤
②④
某杂志为每篇投稿文章安排两位审稿人,若都不同意录用则弃用;若都同意则录用;若两人意见不同,则安排第三位审稿人,并根据其意见录用或弃用。如每位审稿人录用某篇文章的概率都是60%,则该文章最终被录用的概率是:
36%
50.4%
60%
64.8%
中国传统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当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清人方世举《兰丛诗话》评说杜律云:“唐之创律诗也,五言犹承齐、梁格诗而整饬其音调。七言则沈、宋新裁。其体最时,其格最下,然却最难,尺幅窄而束缚紧也。能不受其画地湿薪者,惟有老杜,法度整严而又宽舒,音容郁丽而又大雅,律之全体大用,金科玉律也。”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人间最好的律诗,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帮助我们从良莠不齐的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传承文学的吟诵。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
如何从良莠不齐的诗歌中选出最好的诗
文学吟诵的发展和近体律诗有紧密关系
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8年11月13日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_______大型展览”。他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填入画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伟大的变革
伟大的中国
浩荡改革之路
开放新时代
“侯世达”是Douglas Hofstadter的中文名,这个1997年由他的中文出版商所定的名字,如今已是他在中文世界里的通称,这个名字也确实比他的父亲、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罗伯特•霍夫施塔特(Robert Hofstadter)按照姓名音译规则对应过来的中文名要好听。不过,侯世达还有一个更私密,也更漂亮的中文名,那就是1976年他的第一位中文老师高先生为他取的“侯道仁”。
与他的中文名字同样精彩的,是侯世达的成名作“Godel,Escher,Bach:an Eternal Golden Braid”的译名——《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侯世达的这本书在英文世界里被简称为“GEB”——取哥德尔(Godel)、埃舍尔(Escher)、巴赫(Bach)的首字母,而中文则以“集异璧”应对。
《集异璧》探讨了庞杂的主题。正如侯世达本人在该书出版20周年的再版前言中所写:“……包括赋格和卡农,逻辑和真理,几何学、递归、句法结构、意义的本质、佛教禅宗、悖论、脑和意识、还原论与整体论、蚂蚁群落、概念和心理表征、翻译、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DNA、蛋白质、基因编码、人工智能、创造性、意识和自由意志——偶尔还写到了音乐和艺术,它写到了所有的一切!很多人觉得不可能找到这本书的重点。”
但这本书还是有重点的。总体上说,《集异璧》被归为人工智能的经典著作,就像研究认知科学、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的侯世达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不可忽视的代表一样。上世纪70年代,侯世达痴迷于“思考是什么?”,投身于其时刚刚兴起的人工智能领域,他在《集异璧》中对计算机、程序、思考和大脑的描绘,开启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一个高潮后,侯世达却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
原因很简单:算法很巧妙、也能完成不少实际任务,但依托这种思路做出来的计算机并没有真正在“思考”。意识到这一点,侯世达对普通的人工智能彻底失去了兴趣,他自己的研究也转而建立在跟常规人工智能完全不同的技术上面。侯世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小组叫做灵活类比研究小组(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FARG),“在FARG我们没有致力于开发实际的应用,诸如翻译引擎、答问机器、网络搜索软件此类的东西。我们只是在努力地理解人类概念的本质和人类思考的根本机制。我们更像是哲学家或试图探究人类心智奥秘的心理学家,而非旨在制造聪明的计算机或机灵程序的工程师。我们是一群老派的纯粹主义者,我们的动力源于内心深处的哲学好奇心,而不是制造实用设备的欲望(遑论赢得大笔金钱的欲望!)。”
这些年来,关于“思考是什么”,侯世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更多的还是失败——FARG开发的程序常常得出可笑的结果,远远谈不上“智能”。不过,侯世达看着这些失败“很开心”,因为“要是我们的任何系统真的在其微领域中获得了与人类相颉颃的智力,我们将痛心至极,因为那将是很可怕的:这意味着人的智力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复杂或深奥。这意味着短短几十年的研究就足够人类解开人类思维的奥秘”。在他看来,程序真正具有智能将是人类的悲剧。
侯世达认为,思考的关键在于美、在于品味,与逻辑或真理无关。这与大数据、大算法的现代人工智能格格不入。“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是极其生硬的‘智能’,毫无洞见可言。”他的人生目标是创造出许多绝美的事物。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研究道路,他在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至臻至美的事物,他说“我宁愿当个独立思考的人,不总是站在人们注意力的最前端。我觉得不被大多数人注意到没什么不好;但我相信最终我的想法会被更多的人知道。”
“至于有没有可能我选错了路,这当然是可能的,但我并不担心这一点。人生苦短,我相信我自己的观点,而且我会捍卫它们。毕竟,俗话说得好,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会呢?”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判断,这是一篇:
《集异璧》书评
侯世达介绍
人工智能最新进展的科普文章
侯世达专访
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有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共同的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
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陶器。这些创造发明,无疑应归功于妇女,因为在性别分工的基础上,妇女是家里的主人,必然首先从事这些活动。这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一定的残余,例如云南傣族和台湾高山族的制陶都由妇女来承担,而男子仅从事挖土、运土等辅助性劳动或甚至根本不参与其事。但在有些少数民族中已开始有所变化,如云南佤族和台湾耶美族中,制陶已成为男子专有的职业,妇女则降为辅助性劳动。这些现象提供了陶器出现之后,有关男女分工的变化和社会分工发展等方面的有用资料。此外,上述少数民族制陶工艺方面的发展过程是:从泥条盘筑到慢轮修整,从露天平地堆烧到棚内平地封泥烧制,这正代表了由手制向轮制过渡的早期形态,由无窑向有窑过渡的初级形式,这些都为探讨原始制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详细地说明我国陶器的起源,目前尚感资料不足。不过最近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较原始,据碳十四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华北新石器时代已知的最早遗存。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探索陶器的起源问题,同时还揭示了正是在这些遗存的基础上,才发展成为后来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到阶级社会的商周文明,它们在制陶工艺和器形的发展上,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此外,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甄皮岩的陶器也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碳十四断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同样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它们同后来华南地区的陶器发展也有着直接联系。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可能分布着更多的早期陶器的遗存,在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整体,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和瓷器,成为我国特有的创造发明,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最有可能出自:
介绍我国陶器、瓷器发展的一段文章
考古学中一篇断定新石器时代的文章
社会学中介绍少数民族制陶和文化最早出现的文章
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农业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一篇文章
医生和营养专家都说,黄曲霉素比三聚氰胺更可怕,比砒霜毒性大几十倍。那么有什么食物能消减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呢?有专家撰文说,绿叶菜中的叶绿素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素的吸收率。
一家著名的医学杂志在2007年刊登了一项研究,该项研究发现天然叶绿素可以_______________黄曲霉素B1引起的大鼠多器官致癌作用。研究者表示,叶绿素的抗癌机制可能是因为它能大幅度减少黄曲霉素的吸收率,从而降低了黄曲霉素对肝脏DNA的加成作用。他们认为,叶绿素是一种极好的化学保护物质,对抗致癌物的作用非常有效,从减少吸收,到减少致癌物与遗传物质的作用,直到减少各组织的癌前病变出现,各环节都有明显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项动物研究,对人体来说,叶绿素是不是也有同样作用呢,在大鼠试验的启发下,2009年有学者进行了一项人体试验,该研究证明,在人类志愿者当中,叶绿素一样能有效地对抗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研究者们给志愿者服用微量标记的黄曲霉素B1胶囊,然后正常进食和饮水,测定他们在72小时之内对黄曲霉素的吸收和代谢情况。若干天后,再给志愿者服用同样的黄曲霉素胶囊,但另加叶绿素或叶绿酸。结果和大鼠试验相当类似,叶绿素和叶绿酸能大大降低黄曲霉素的吸收率。
深绿色的叶菜,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里都价格高昂,难得中国人能吃上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绿叶菜。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好好珍惜这种罕有的幸福和幸运,总把绿叶菜看成不值钱的东西、低档的食品,没有好好享受它的健康效益,真是太遗憾了。
下列作为文章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多多食用健康食品绿叶菜
试验证明叶绿素可抗癌
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
专家发现抗癌的新方法
①历史学家曾经纠结于是否将采集狩猎时代写进历史,因为他们大多缺乏相应的研究技术,无法了解一个没有文字证据的时代。通常来说,研究采集狩猎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史前历史学家。
②在缺乏文字证据的情况下,学者们常常采用三种截然不同的证据来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第一种是远古社会留下的物质遗迹。考古学家解读人类骨骼、石器和其他历史遗迹,研究远古人类及其猎物的遗骸,或者某些物品的残留物,如石器、制作品或者食物残渣。此外,自然环境中的一些研究证据,也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气候和环境变化。我们没有发现多少人类历史最早时期的骨骼遗迹,能够确认属于现代人类的骨骼遗迹,最早只能追溯至16万年前。尽管如此,考古学家仍能从支离破碎的骨骼遗迹中读取大量令人震惊的消息。比如,通过研究从海床和数万年前形成的冰盖中提取的花粉和果核样本,考古学家们已经成功地重构了当时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模型,而且准确度越来越高。此外,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改进的年代测定技术,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推算年代,从而为整部人类历史编纂更加准确的大事年表。
③第二种用来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主要证据,来自于对现代采集狩猎部落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必须_______,因为现代采集狩猎者毕竟来自现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如此,通过研究现代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古代小型采集狩猎部落的基本生活方式。这种研究可以帮助史前历史学家更好地解读为数不多的史前考古证物。
④近年来,基于现代基因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的新方法,成为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第三种途径。基因研究可以测定现代族群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帮助我们推测自己族群的历史,以及确定远古人口迁移时,不同族群分散的时间。
⑤要将这些不同类型的证据整合进一部世界历史并不简单:首先,大多数历史学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其次,考古遗迹、人类学成果和基因研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和大多数专业历史学家视为首要研究基础的文字记载是截然不同的。来自于采集狩猎时代的考古证据,无法像书面材料一样记载个性化的细节,但它可以揭示许多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整合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真知洞见,是世界历史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在研究采集狩猎时代时,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
这篇文章意在说明,在研究采集狩猎时代时:
传统历史学家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
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一大挑战
对物质遗迹的研究相较其他方法更为可靠
应该加大对现代采集狩猎部落的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