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_______________。时代主题的转换要求文艺面对生活调整自身的姿态。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文艺的斗争思维向和谐思维转型也就成为了历史的要求。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文艺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文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带来文艺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时代主题往往是特定时代的反映,是政治思想的凝集
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而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西晋王朝灭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以及居于国家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一次次的强烈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也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①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②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③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④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再看敦煌473窟唐代宴饮壁画,画中绘一凉亭,亭内摆着一个长方食桌,两侧有高足条凳,凳上面对面地坐着9位规规矩矩的男女。食桌上摆满大盆小盏,每人面前各有一副匙箸配套的餐具。这已是众人围坐一起的会食了,这样的画面在敦煌还发现了一些,构图区别不大。
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是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围放着大条凳,各坐3个男子。男子们似乎还不太习惯把双腿垂放下地,依然还有人采用盘腿的姿势坐着。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宫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有一宫女手执长柄勺,正将大盆内的饮料分斟给她的同伴们,有的宫女正端碗进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家具史专家们的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这当然主要指的是高足家具,其中桌和椅是最重要的两个品类。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文章脉络?
从条凳到靠背椅
由分餐制到会食制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由小食案到高椅大桌
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根据现有的科学实验结果,任何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被植物吸收都要经历有机质的矿化过程。矿化过程就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复杂的有机物质,如植物的根茎叶,被分解(腐解)为简单化合物,然后转化成二氧化碳、水、氨(氮)和其他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离子或简单化合物),才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事实上,从有机肥生产过程为什么必须堆腐就可理解这个原理,有机肥堆腐过程就是利用微生物将作物根系不能吸收的根茎叶等有机物分解,变为可以随水分进入作物根系被吸收的矿质养分。如果不经过堆腐,作物有机残体直接放在土壤中,有机残体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与作物“争肥”,造成作物营养不良。因此,人们采取堆腐的方法,在施用于农田之前将有机质先行矿化分解。
对于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来说,无论是施用有机肥还是化学肥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有机肥的来源物质即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矿质养分比一般的化肥,如氮肥、磷肥、钾肥,提供的养分种类丰富,现在,为了一次性给作物提供多种养分,更主要是为了降低施肥的劳动成本,许多化肥厂家生产出了多种复合肥,即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养分的化肥。如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磷酸二铵。现在也有些复合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有的复合功效专用肥甚至还加了一些微量元素,如硒、硼、锌等。事实上,作物需求最多的是氮磷钾这三种元素,其中,氮素是各种作物需求量最大的养分,尤其是蔬菜。其实,除了某些区域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外,其他矿质养分,其在土壤中的含量(由岩石矿物风化而来和通过生物小循环聚集)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产需要,不需要单独施用。
值得指出的是,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是有机的。现在很多人抱怨说,化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味道”,而有机肥生产出来的“有机产品”“风味足”,这也许是因为某些目前土壤肥料科学还没有证实的有机肥中的有机官能团或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进入瓜果蔬农产品所起到的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因为施用化肥生产,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高,特别是氮素含量高,作物生长快,产品水分大,还没有“性成熟”就被采摘的缘故。
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而且一般来说,化肥能够提供高浓度的速效养分,可以及时快速满足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求。但毫无疑问,没有化肥仅靠有机肥,不能使14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如果停止施用化肥,根据生物小循环定律和地质大循环定律,土壤肥力会不断下降,作物的高产稳产会无以为继,鼓励和推广有机肥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生产“有机食品”,而是要把作物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包括秸秆和人畜排泄物,进行资源再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排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关于复合肥,下列说法与文章不符的是:
技术上可以实现微量元素添加
施用后产生的也是有机农产品
有助于降低施肥时的劳动成本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保有量快速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也日渐完善。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1%;截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同比增长59.25%。
2016至2021年,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速未超过50%的年份有:
3个
4个
5个
6个
2013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41万个,从业人员14025.8万人,分别比2008年增长26.6%和19.5%。
2013年,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8.9万个,比2008年下降1.4%;制造业225.2万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9万个,比2008年下降0.1%。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7.4%,制造业占8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3.4%。
2013年,全国采矿业每个法人单位的平均从业人员数量约为多少人:
98
117
134
168
关于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穿过太行山
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穿过巫山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祁连山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穿过秦岭
下列关于地理位置的描述与城市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阳
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南京
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赣州
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衢州
调查显示,2010年,有41.6%的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持谨慎态度,有24%的居民家庭没有订报纸和杂志,有75%的居民很少去或没有去过电影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城镇居民对文化消费没有兴趣
报纸、杂志、电影票价格偏高
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文化产品不重视城镇消费群体
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40年来,全国人大先后五次对宪法内容作出必要的修正。其中,下列修正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
③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
④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法写进宪法序言
⑤将国家建设目标修改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④③①⑤
①④②③⑤
④②①⑤③
③②④⑤①
2009年与2008年相比,B市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大约增长了:
5.9%
8.7%
-5.9%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