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算法”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买什么东西、看什么新闻、去哪里上学……在作出这些决策时,我们通常会遵循算法的指引。算法让我们完成过去难以完成的任务,还能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算法进行有效规制,让算法的好处得到充分发挥呢?有专家认为,必须让算法实现透明化;另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让算法可以被共享。这些观点在操作中面临的困难很大。以算法的透明性为例,尽管很多人都呼吁将算法公开,以便其被监督,但这很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算法是核心资产。强行要求将这些算法公开,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一种侵犯。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算法十分复杂,就算被公开、被共享了,要想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管,会面临很高的成本。由此,需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
③虽然,现在很难有一套完整的、明晰的算法规制思路。不过,有两条原则可以被参考,分别是:“将人的事情留给人,将算法的事情留给算法”,以及“用规制人的思路来规制算法”。
④先看第一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下,算法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要负责任的应该是人。例如,一些电商平台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分级状况决定商品的销售价格。这就是价格歧视,要对此负责的是人,而非算法。
⑤再看第二条原则。很多人认为算法是一个黑箱,不知道里面的运行机制,因此难以被规制。这听上去有道理,但却存在纰漏。教科书上算法的定义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规定的一系列操作。据此,人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考也是一种算法。虽然机器的算法很复杂,但至少我们还知道它所应用的编程语言和编程原则;而对于人脑中的算法,尽管我们已经研究多年,但却始终不了解其使用的“编程语言”,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类似的思路来思考对算法的规制呢?
⑥按照这一思路,举例来说,如果要指挥电工安装灯泡,一种思路是,在一边观察电工,一有问题就纠正。但这个思路成本很高,还会损害电工的积极性。另外一种思路是,告诉电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安不好,就要赔钱”。电工同意后,他一定会仔细地把灯泡安好。
⑦其中的道理在于,我们通过调整电工的支付状况,让他自身的利益和我们达成了一致。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激励相容条件”。对于算法规制而言,规制者只要设法调整算法的输入目标,保证它和我们想要的目标一致,就可以引导它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根据文章,作者举电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对人的管理需要以利益考量为主
激励措施有助于效用最大化
对人的规制可借用来规制算法
人的创造性需要宽松的管理氛围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穷,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根据文章内容,“涓滴效应”的出现主要依赖:
政府资金的支持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市场的优胜劣汰
国家的财政政策
①一面是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村庄,一面是_______在工业文明入口处的农民,面对着社会结构转型几乎_______整个乡村的现实,人们日益感到“激发农村的活力”同“解决农业人口的出路”一样重要。也正因此,“乡村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乡村的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道理很简单,放下手中“犁和耙”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也不过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如果留在乡村便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这些年来,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四川成都的“田园城市”等等,都是依托旅游产业带富一方乡土的极好的例子。
③然而,乡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即就当下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来说,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度的商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被以乡村旅游等形式包装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却因村庄完全被改装成了商品,充满着商业的气息,而全无传统乡村原先的文化与味道。
④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有些资源和名气的乡村,由政府或企业出面圈建起来,村子里的人们悉数迁走,不出几年,沉淀了多少代乡村文化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人造的景区,再难见到“乡村”的影子了。如此过度的商业开发,消失的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村庄本身。而这与乡村振兴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⑤乡村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写到的,“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最吸引人的,也就是吊脚楼上人们的那种生活。
⑥如今即使走进湘西那有名的“边城”,看到的也大多是人造的景观:作为商业项目之一的对歌,已经完全进入程式化的模式;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上,除了游客便是做生意的主家;再往里走,满街都是为游客专设的店铺,虽然也是古老的房子,出售的也是当地的腊肉、熏肉,却已看不出有多少“镇筸”生活的味道了。转来转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换了壳的农贸市场。远不如沿着迂回的山路走进去,偶尔碰到一位背着背篓的老婆婆来得亲切、自然。
⑦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乡村振兴,也应该遵循着这样的认知,重在经营,前提却是尊重。首当其冲就是尊重乡村的文化。那些来源于乡村生活,即老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的生活文化,尤其需要关注。
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②/③④⑤/⑥⑦
毛里求斯是印度洋西南部一个火山岛国,同非洲大陆隔离。渡渡鸟是仅产于毛里求斯的巨鸟,既不能飞,又跑不快。在被人类发现仅200年后,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地杀害,成为西方工业社会以来,有史书记载的第一种被灭绝的动物。和渡渡鸟一样,大栌榄树也是岛上特有的珍贵树种,曾遍布全岛,由于木质坚硬细密,是大量出口的木材。但到1981年,只剩区区十三棵,都已到了垂暮之年,树龄高达三百岁。
1976年底至1977年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生态学家斯坦尼•坦普尔到毛里求斯研究大栌榄树,发现大栌榄树与渡渡鸟之间存在多种联系。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林中生活,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坦普尔进行研究时,渡渡鸟大约已灭绝300年,他测定大栌榄树年轮后发现,树龄也大约是300年,也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栌榄树绝育之时。
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只渡渡鸟的遗骸,遗骸中还保留着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种子。这使坦普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大栌榄树的树种要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尤其是要被渡渡鸟胃中的砂囊进行软化和磨损,才能发芽。不过,这需要证明。吐绶鸡是与渡渡鸟一样不会飞的禽类。于是,坦普尔让吐绶鸡吞下10粒大栌榄树的种子。几天后,种子排出吐绶鸡体外,外边的硬壳磨掉了一层。坦普尔便把这些种子埋在苗圃里,结果有3粒种子发了芽,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境逢生。
坦普尔关于渡渡鸟与大栌榄树关系的论文发表于1977年8月26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他认为,杀光了渡渡鸟,实际上也为大栌榄树挖掘了坟墓。但是,研究人员从逻辑推论和事实上间接证伪了渡渡鸟与大栌榄树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唯一共生共栖的关系,也否定了人杀光渡渡鸟而间接造成大栌榄树灭绝的观点。
此时,一个假说顺理成章地提出,即外来物种入侵。肇事者当然还是人类,因为大栌榄树数量减少或灭绝更可能是因为欧洲人把猪和食螃猴以及其他竞争性植物带入岛上引起的。然而,物种入侵导致大栌榄树灭绝也只是一种假说,需要事实和研究来证实。
这篇文章最能体现下列哪项的观点:
伽利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芬奇: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
波普尔: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确立“所有天鹅皆为白色”的理论,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驳倒它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想法常常相左,这简直就是个常识了,人们一直将这些男女之间的差异解释为性激素的作用,或者是产生男女特定行为方式的社会压力所导致,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不管怎么说,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两性的大脑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然而这种观念开始日益受到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脑在解剖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不但如此,其神经环路和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因水平就决定了的。所有这些研究都会让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脑不止是一种,而是男女两种。
这个结论让神经科学家们有点头疼,因为我们关于大脑的大部分认识是来自于对雄性动物,包括男人的研究。如果说从这些研究得出的推论哪怕只有小部分不适用于雌性动物,那也意味着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身的基础就不牢靠。弄清楚女人的脑到底跟男人的怎样不同,也许可以解释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例如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倾向于犯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为什么有的药物对一种性别有效而对另一种性别就没作用。
人们早就知道雄性和雌性的大脑有点差别,但大家都认为这种差别只是局限在下丘脑部位——一个参与调节进食活动和控制性冲动的脑区。因为雌性动物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在月经周期上下波动,这会使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复杂,所以研究者们除了在研究下丘脑的时候会区分性别,否则都会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雌性动物,因为雌性在经期的雌激素和黄体激素水平变化会让实验结果更加难以分析。因此神经科学家们一直以为除了下丘脑外,男性和女性的脑没有什么不同。
但很显然,两性的脑存在许多差异,下丘脑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女性脑内的许多结构的相对尺寸与男性的有所不同。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里,哈佛医学院的Jill Goldstein及其同事测量并且比较了健康男性和女性的45个脑区。他们发现女性脑的额叶里控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脑区要比男性的大。女性的边缘皮层也比男性的大,这个区域是负责调节情绪的。其他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海马(海马是一个参与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脑区)相对男性的要大——女人们背了个不识地图的坏名声看来有些冤枉。男性相对于女性较大的脑区包括顶侧皮层和杏仁核。顶侧皮层负责处理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也参与空间感知的过程。杏仁核则控制情绪和人的社会行为以及性行为。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Larry Cahill说:“(男性和女性脑的)同一个结构大小有差异很可能意味着它在功能的组织上也会有不同。”
Cahill发现性别的差异会影响到一些脑区的使用。在利用脑成像技术完成的实验里,他要求男受试者或女受试者回忆前面看过的令他们激动的画面。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所有受试者都动用了杏仁核这个脑区。杏仁核是一对杏仁大小的神经元团,它们也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是男性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用的是右侧杏仁核,而女性用的是左侧杏仁核。而且男女受试者在回忆画面时的侧重也有所不同,男性侧重于回顾要点而女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Cahill说,这就提示我们男性和女性的脑在处理带有情绪因素的信息时所采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
有关女性大脑与男性的差别,以下说法中与文章不符的是:
女性处理带有情绪的信息时采用左侧杏仁核
女性处理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能力比男性强
女性额叶里控制决策解决问题的脑区比男性大
女性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边缘皮层较大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于是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成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1/5,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对本篇文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匈牙利和德国科学家认为可以用方程式精确地计算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运动的时间以及不能逃生者的数量
面对灾祸,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因忽视其他出口而出现伤亡,这实际上是人们的原始求生本能造成的悲剧。
这一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中的各项因子,指的是出口的数量、出口的环境、出口的宽度及位置、人数及其人员构成等因素。
出口走廊如有开阔处,不仅不利于恐慌人群的逃生,反而会使人流速度降低。
生态好转,意味着我们能遏制库姆塔格大沙漠________的脚步,让沙漠明珠——月牙泉依然________在戈壁中,让弥足珍贵的莫高窟不会再次受到伤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侵蚀 摇曳
侵吞 流淌
吞并 闪烁
吞噬 镶嵌
文明∶礼貌∶野蛮
诚实∶实际∶虚伪
谦逊∶和逊∶卑逊
盲目∶盲动∶激动
和谐:协调:冲突
对于中国人来说,院落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有院落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淳朴的情感与记忆。巷、道、瓦、檐、廊等这些_______,形成了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和空间氛围。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识别,而院落就可以将这一特征表达得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设计 一览无余
结构 尽善尽美
元素 淋漓尽致
标志 出神入化
氨氧化古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海洋微生物,它们通过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这一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它们却常分布在无氧环境中。最新研究发现,氨氧化古菌能在黑暗的缺氧环境中自行生成氧气。研究人员将其移至缺氧海水中,随着氨氧化反应的进行,氧气逐渐被耗尽,但几分钟后氧气浓度又升高。在排除其他可能后,研究人员判定是氨氧化古菌自行产生了氧气,虽然不多,但足以维持自身运行。不过,研究人员尚不完全清楚其产氧机制。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缺氧状态下亚硝酸盐会分解氧气,促进氨氧化古菌的氧循环
氨氧化古菌虽分布广泛,但无法在氧气稀薄区域获取能量
生活在暗黑地带的海洋微生物,无需光也可进行光合作用
海洋世界里还存在着研究人员没弄明白的微生物产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