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选人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不断深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不能体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变迁轨迹的一项是:
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公务员制度
实行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
实现干部“四化”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创作了30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成为中国人民投身抗战的有力武器。下列均为抗战时期创作的抗战歌曲的是:
《二月里来》《松花江上》《嘉陵江上》
《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歌唱祖国》
《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浏阳河》
《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十送红军》
2005年中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约多少个百分点:
0.9
3.8
0.4
1.3
截止2022年底,中国位居全球风力发电装机总量第一位。下列与风力发电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目前新式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通常为交流电
风力发电的功率大小只取决于发电机的功率
风力发电机组主要由风轮、发电机和塔筒组成
全球风能总量远远超过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
若保持2014年的增长速度,哪一年我国对中国台湾的货物出口额开始超过对俄罗斯的货物出口额?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为30.4万件,占92.8%;非职务发明为2.3万件,占7.2%。
截至2017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94.5件)、上海(41.5件)、江苏(22.5件)、浙江(19.7件)、广东(19.0件)、天津(18.3件)、陕西(8.9件)、福建(8.0件)、安徽(7.7件)和辽宁(7.6件)。
2017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含中国)专利申请公开量为5608件,同比增长16.0%。其中,在印度专利申请公开量为2724件,在俄罗斯专利申请公开量为1354件,专利申请初具规模。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申请专利4319件,同比增长16.8%;在华申请专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达到41个,较2016年增加4个。
2017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6.7万件,同比增长36.3%。其中,专利纠纷办案2.8万件(包括专利侵权纠纷办案2.7万件),同比增长35.0%;查处假冒专利案件3.9万件,同比增长37.2%。
若以2017年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含中国)专利申请公开量将达到多少件?
6505
6823
7028
7546
只有门球打得好的人才能加入门球协会;所有门球协会的人都戴着太阳帽;有的退休老同志是门球协会会员;某街道的人都不会打门球。
由此不能确认真假的一项是:
该街道上的人都不是门球协会会员
该街道上有的人戴着太阳帽
有的退休老同志戴着太阳帽
有的退休老同志门球打得好
下列关于中国远古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文化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在考古上常将其称为黑陶文化
下列不属于“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的是: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航天技术制造工程
工业强基工程
绿色制造工程
照相术传入之初,被认为是“妖术”,能“摄取灵魂”。国人对于照相误解颇多,甚至引发了中西冲突。为此,有照相馆宣扬拍摄照片能摄去“衰运”,由此吸引了大批民众。当然,照相馆真正发展,还得依赖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照相馆自身务实的探索。
中国在照相馆开办时大都强调“中西结合”。1891年,上海致直照相馆在《申报》上将自家特色“广而告之”,表示“巧设山石树林,曲栏园庭……仙客名媛、僧道剑侠,一应俱全”。照相馆拍照理念也被中国人引进,如1930年英国摄影学者古罗斯沙关于照相馆运营的论述,其中在如何抓拍顾客最自然的表情方面,他认为摄影师要“做一个深邃的观察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诚恳的态度”。
照相馆的名字最初多包含“昌”“泰”“福”等字,而且照相馆专注写实,主要拍摄肖像、个人与家庭留念照以及团体合影,因此“真”字也为商家青睐,成为晚清民国照相馆名字选用最多的汉字之一。追求馆名与中国传统意蕴的同进,这些照相馆开始追求画面的意境之美,在灯光运用、背景道具、人物姿态、表情抓拍等方面,摄影师在模仿西方摄影造型的同时,又把中国人所认同的庄重、内敛、隐逸等精神追求融入照片拍摄和制作中,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照相馆审美范式。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照相从实用转向时尚,照相馆名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出现“派拉蒙”“维也纳”等馆名。社会名流尤其是明星如周璇、胡蝶等人的照片,成为都市风尚,普通百姓竞相效仿。照相馆印制大量明星、权贵肖像进行商业销售,并在大众出版物上刊登,在普及通讯摄影术的同时,其所代表的时尚品位和审美情调,也引领大众社会生活走向近现代化。
照相馆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理想肖像的期待从未停止,事实上,中国译介出版的第一部摄影专著《脱影奇观》的广告中,就明确表示照相术可以“再造容颜”。这首先要依靠化妆,接着是“整修”,有如今天的PS,在拍完照片进行冲印的过程中,美化照片。后来,这项业务蔚为壮观,通过“PS”改头换面以至于亲娘难认。有人讽刺曰:“你瞧,这是照‘像’呢,还是照‘不像’呢?”
此后,时代剧变,日军侵华及国内战争给中国照相馆业带来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公私合营”后,传统私营照相馆正式终结。改革开放后,乃至数码技术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照相馆仍然存在,但其精神内核已迥然不同。
下列最符合照相馆在中国开办之初的摄影理念的是:
显微摄影唤真真,较胜丹青妙入神
令恶人化为西子,而仍不失本来面目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