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指各地用语。周秦之时,政府派遣“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地方用语,并加以记录整理。两千多年前,西汉扬雄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东汉应劭将此书名简称为《方言》,此后“方言”开始作为特定词语使用。与方言对应的是雅言,后称官话、国语,1956年后称普通话并予以推广。60年后,普通话推广已非常成功,而方言却面临着式微、需要保护的局面。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说明方言与普通话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说明方言与普通话都拥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
作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导致了方言式微的局面
应该思考如何让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相得益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三)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适应社会生活
接受人类经验
参加劳动生产
学会改造社会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为皖南事变而作的题词。其作者是:
叶挺
周恩来
陈赓
毛泽东
在中国,让公众理解科学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除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参与,除了更好发挥现有科普资源的作用,眼下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职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包括一支科普作家队伍的造就,国际上的经验表明,一批职业科学普及撰稿人的存在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支撑,如果我们能抓紧培养一批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或许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此段文字,作者意在:
阐明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介绍和评价国际上新的科学普及方面的经验
呼吁尽快培养职业的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
指出科普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东坡居士苏轼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名句的作者一起推杯换盏、吟诗作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日前网络上兴起了“杜甫很忙”的恶搞创意,一时间众说纷纭。
下列诗句作者不是杜甫的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与下面句子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为读者学习英语句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对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书作者希望以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书作者希望能以这本书为读者正确地理解英语句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书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引导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品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_______________,“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是,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印象又复印出来。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的那些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诗歌是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激起的情感浪花
对诗歌的创作是诗人通过艺术感受而完成的
诗歌来源于社会印象并反映社会印象
诗歌创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在著名的优质麦产区山东省兖州市,国际粮商与改制后的基层粮管所合作,利用其收储网络大量收购小麦、玉米等粮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收储网络。在不断复制这种模式的同时,在国内企业已经进驻的地方,国际粮商开设面粉加工企业,利用掌握的优质粮源以及低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合作实现双赢
国际粮商渗透中国粮区
挤压并购悄然展开
深远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