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数十载,美誉有加。准备告老还乡之时,原下属新任巡抚牛某前来送行。寒暄礼毕,牛巡抚道:“请大人留于此地,属下愿供奉于你!”叶存仁道:“承蒙美意,汝年轻有为,任重道远,在此虽好,只恐拖累你,我欲归园田居,颐养天年。”牛巡抚苦留不住,自怀中取出银票,以表栽培之恩。叶存仁亦决然推拒。
下列关于从政修身的名言,与这段文字内容无关的是: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
君子所贵者在守道,不在求荣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对毛泽东这首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九派”,水的支流叫派,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
“沉沉”,亦作“沈沈”,深远貌。“一线”指横在眼前的铁路
“酹”,用酒祭地。“把酒酹滔滔”是说把滔滔江水当酒,来祭奠大地
“龟蛇锁大江”,是说龟山和蛇山夹江对峙,制约着翻滚的江流
下列说法中,不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是:
Ⅰ.1992-2002年间,北非饥饿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因人口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Ⅱ.1992-2002年间,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基本能反映发展中地区的总体概况
Ⅲ.1992-2002年间,发展中地区的饥饿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Ⅳ.1992-2002年间,东亚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Ⅰ
Ⅱ和Ⅲ
Ⅰ和Ⅲ
Ⅰ和Ⅳ
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
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气候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在欧洲,北部气候较冷的国家总体上比南部国家发达;在美洲,加拿大和美国比南部的墨西哥发达;在亚洲,韩国的GDP是东南亚所有国家的总和。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寒冷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大脑会进一步地复杂化,而热带的人们,由于食物充足,大脑失去了进一步进化的动力。
以下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一项是:
人类共有的惰性使任何地区的人都类似
寒冷地区的人并不比热带的人智商高
经济的发达与文化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
获取食物并不是人类主要的脑力活动
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外生变量,城市居民是重要的外生变量,满足和激发其对乡村文化的需求至关重要。凸显原生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乡村人文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体验需要以及对乡村的浪漫想象,也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和外来文化的移植,通过营造和保持乡村自然环境、作物植被、聚落形态、乡村建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再现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土文化,使乡村更像乡村。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乡村旅游体验的真实性需求
城市居民旅游的沉浸式需求
乡村经济发展中应凸显人文性
乡村旅游规划中应重视独特性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主,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狩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①“道”在何方?它绝对不是佛祖在菩提树下的苦思冥想,也绝不是闭门造车
②学习者一旦进入一定的境界,就会发现学习的无非是顶层设计
③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一定是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后社会属性成熟到极致的状态
④这必定是通过社交型学习来实现的
⑤一个人如果远离社交,那么他不是狼孩,便是梵高
⑥学会了千变万化的技法,最终求的是一个“道”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⑥④②③⑤
②⑥①⑤③④
③⑤④②⑥①
⑤③②⑥①④
关于儒释道三教异同,古人多有争论。对此,唐代僧人宗密曾在《圆觉经略疏钞》中说:“古来诸德皆判:儒宗_______,道宗_______,释宗____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物;中庸;正名
四谛;五行;三纲
五常;自然;因缘
兼爱;良知;涅槃
春秋时期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不必找了。”
以下与题干中所犯的逻辑错误最为类似的是:
一青年留了长发,父亲见了说:“你赶快去把长发剪掉,不然就别进这个家门!”儿子说:“那我剃光了行吗?”
问:“要是有人把月球塞进大西洋,你说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出来呢?”答:“你是怎么放进去的,我就怎么拿出来。”
老师让学生造句,其中要有“糖”字。小明回答:“父亲在喝茶。”老师问:“糖在哪里啊?”小明回答:“在茶里,父亲喝的是加糖红茶。”
问:“这件衣服是最时髦的吗?”答:“当然了!”又问:“太阳晒了不褪色吗?”又答:“瞧你说的,它在橱窗里挂了三年了,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