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逻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四位专家做了重要发言,他们分别是中国专家、美国专家、波兰专家、加拿大专家,四位专家研究的领域分别是模态逻辑、辩证逻辑、人工智能逻辑中的某一个,其中:
只有加拿大专家研究辩证逻辑;
美国专家和中国专家研究的不是同一领域;
中国专家和另一位专家的研究领域相同;
波兰专家不研究模态逻辑。
根据以上条件可以推断,中国专家研究的领域是:
模态逻辑
辩证逻辑
人工智能逻辑
不同于波兰专家研究的领域
“新零售”虽然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概念,但究竟何为新零售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专业的说法是“人、货、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下的重构”,通俗地理解大概就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然后辅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零售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以下说法可以从原文推出的是: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是实现新零售的必要条件
新零售能够弥补传统零售业线下销售渠道单一的不足
新零售大量运用高科技,能够有效降低传统人力成本
传统电商的增长瓶颈是推动新零售落地的动力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制造,其中一些被视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历史渊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①算盘——古代十进制机械式手动计算器
②八卦——古代二进制编码逻辑推理预测器
③候风地动仪——地震方位自动检测与微震敏感报警器
④水运仪象台——重力驱动的天文观测与星象分析设备
1
2
3
4
目前,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当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是: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当下社会,语言的经济价值巨大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语言能为众多行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城市治理领域,为智慧城市打开了更多发展空间。但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科技的依赖。相反,针对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如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隐私保护问题,不同收入阶层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还需要我们主动顺应城市治理智能化趋势的同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消除技术背后的隐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新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应用尚未成熟
新技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城市治理领域应用新技术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信息安全是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最主要的问题
法律或司法裁判的确应具备可预测性,但可预测性指的只是司法裁判应建立在事先已经被公布的一般法律规则的基础之上。它不是指法院或法官作出的判决实际上被某个公民或社会公众所预测到,无论是被他们自己偶然地预测到,还是借助于人工智能或算法系统被有规律地预测到。因此,基于技术对司法裁判的预测不等同于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前者涉及事实上的预测能力,而后者涉及法律上的可预测性。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法院法官作出的司法裁判是不可被预测的
基于人工智能预测的司法裁判不一定可靠
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建立在法律规则之上
基于技术对裁判的预测不能等同法院裁判
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换句话说,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是一种现实的实践需求。具体而言,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双边市场理论。与单边市场相对应,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双边市场理论,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当前的双边市场理论,一方面需要关注实践动向进一步完善理论自身,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双边市场理论如何转化为可供操作适用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第二,相关市场理论。人工智能的数据反垄断,需要探讨单独界定“数据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SSNIP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性的分析工具。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数据垄断的:
法律渊源
执法问题
立法问题
法律界定
①但是现实中数据是各机构或个人的核心资产,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②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覆盖面广且渗透性强,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如金融、保险、互联网、交通、物流、政务等
③数据直接共享面临更严峻的合法合规的考验
④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数据智能,也就是用大数据来训练计算模型支撑业务应用
⑤如何充分利用各方的数据,让数据对外开放,进行智能化服务,成为数据“可用”关心的重点
⑥近两年,我国陆续出台了数据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②⑤④①③⑥
④②①⑥③⑤
⑤⑥①③②④
⑥⑤②④①③
用不了几十年,人工智能就会超越多种人类自认独有的能力。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挑战,也许我们需要“非理性”地应对。计算机占领了曾专属于人类的工作——那些需要知识、策略甚至创造力的工作。在这种“劳动分工”之下,我们应把人类的工作定位在与机器互补,而非与之相抗衡上。重视机器带来的挑战,意味着我们需要作出改变,刻不容缓。同时,相信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价值,即使机器超越人类,我们仍拥有地球上最具创造力的脑袋,里面装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深沉复杂的情感。
下列哪一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相符:
人类应该及时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人类的创造力不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人类的知识是与人工智能相抗衡的基础
人类与人工智能可在不同领域实现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