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因为我与他人的关系通过对话,不是特点消失的合金式的“融合”,而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
②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统一思想,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思想,这就是“生成性对话”。
③多元文化共处最核心的问题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④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面对面的相异性,一种文化才有可能对他种文化产生吸引力。
⑤对话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我打你通”。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③④②⑤①
②③⑤①④
③②⑤①④
⑤①②④③
对互联网企业来讲,从用户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包括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个人数据等。企业可以通过收集这些信息去开展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和更_______的价值,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_______的服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市场化 独创性
多元化 针对性
智能化 实用性
规模化 多样性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论辩过程中,一个判断确定为真,就要有真实可靠并与之具有必然联系的另一个(另一组)判断作为理由。
根据上述内容,下列思维过程符合充足理由律的是:
正是由于家教严格,岳飞长大后才成为了一名名震中外的军事帅才
一个人只有学习刻苦,才会取得好成绩。但也不绝对,小华学习并不刻苦,他的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天生我材必有用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定有一个是真的,不会同时都是假的。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不能互相冲突,不能一面肯定了一种思想,一面又否定这一思想;因为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内容中符合排中律的是:
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法庭上的陈述互相矛盾,他先说“本案所有证人的证词都是可信的”,随后又说“有些证人的证词是不可信的”
有同学在评价张教授的年龄时说:“张教授今年40岁,不算年轻了;但是,在学院所有的教授中,张教授是最年轻的”
某教育工作者在一次保护儿童权益的会议上说教育孩子舍己为人的思想是错误的;后来又在一次面向家长的讲座上说不教育孩子舍己为人的思想是错误的
孟什维克认为,应该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认为否定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
甲乙丙丁同住一寝室,有人问他们:“你们当中谁会的语言最多?”
甲说:“我不会说英语,当乙和丙交谈时,我能用外语给他们翻译。”
乙说:“我是英国人,丁不会说英语,但我俩可以毫无困难地交流。”
丙说:“我和丁交流时,需要乙来帮忙翻译。”
丁说:“我们四个人不能同时用一种语言交流。”
据此可以推断出四个人中谁会的语言最多:
甲
乙
丙
丁
新闻不仅是报道中每一个要素都符合客观实际,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能给读者构建一个能正确认识该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框架。无论是以镜头为信息载体的电视新闻,还是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新闻都是结构事件的元素,通过一个个镜头或者一个个文字、词语按照特定顺序的组合形成对事件整体描述的框架。但是,叙事结构告诉我们,不同的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犹如田忌赛马一样,调整顺序也能产生质的飞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到质变的第二种形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新闻真实的实现有赖于受阅者的认识、理解
新闻的真实有赖于新闻主宰者——记者的把握
新闻内部要素的完全真实并不能代表这条新闻的完全真实
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同样影响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这体现了管理学中的∶
能级原理
动力原理
控制性原理
整分合原理
幸福是什么?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依据马克思的幸福观,下面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个人那些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远不是真正的幸福
即使我们倒下了,高尚的人们会理解和继承我们的幸福观
只有造福人类的事业才会默默地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教学内容最符合环境教育的是:
倡导遵守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
讲授与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讲授改造自然环境的理论与方法
提倡从环境中获取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
回望中华民族,因为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华彩诗章留存,漫长的朝代更迭便不再单调,中华文明愈显璀璨。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华民族有热爱诗歌,爱护自然的传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
诗词日渐小众化,需要大众化形式包装
赏析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