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感觉变化现象,是指因一种呈味物质的存在,而使另一种呈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减弱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体现拮抗作用的是:( )。
在橘子汁中添加少量柠檬酸会感觉甜味减弱,如再加砂糖,又会感到酸味减弱
糖精带有苦味,在糖精中添加少量的谷氨酸钠,苦味可明显缓和
同时服用氯化钠和奎宁后,再饮用清水会有微甜的感觉
在食用过酸涩的西非山榄后,再吃酸味食品,会尝不到酸味
现在,有些人开始质疑“全球变暖”理论。他们认为,人类活动并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放在地球气候漫长的演变背景中看,气候变化是正常现象,因此,近期的全球变暖远没有到需要“拯救地球”的地步。
以下选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论断的是:( )。
过去20年里,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迅速增加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温也在上升
按照目前的趋势,20年后将有超三分之一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在地球的历史中,气候变暖多次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联觉心理,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心理现象。
下列利用了联觉心理的是:
节日里各家店铺都挂上了一排排红灯笼
职场套装的发明帮助女性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迷彩服是现代军队普遍使用的一种军服
卧室装修为暖色调让人感到温暖
所谓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因另一种感觉的同时作用而得以加强的心理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联觉的是:
有人在看到红色时会兴奋
在炙热的阳光下,小刘戴上墨镜会感到舒服些
小张想起昨天晚上的噩梦,依然会心存恐惧
深色的服装比浅色的服装看上去有收敛的效果
下列三个句子,分别最可能出现在( )类型的文本中:
(1)我们必须相信,艾滋病群体不是一种异数,只是一种病人;不是一种例外,只是一种意外;不是一种伤疤,只是一种伤痛;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现实。
(2)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3)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宣传海报 医学文献 新闻报道
抒情散文 教科书 政论文
新闻报道 政府报告 医学文献
报刊评论 政府报告 宣传海报
人才链:指同一种才能的人才连续出现的现象。人才链分为两种,一种叫师徒型人才链,一种叫血缘型(又称家庭型)人才链。
下列属于人才链的是:
调查发现,某公司的关键岗位配备的都是公司高层的亲属,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具备专业才能
某集团的用人标准是“志存高远,坚韧踏实”,该集团已经延揽了一批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某企业今年招聘软件专业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0余名潜力大的青年才俊先后加入了公司
江南大族张氏家风严谨,连续几代都出现了著名的文学家
马航MH370航班失踪之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试图利用多普勒原理计算出失踪航班的下落。多普勒原理,源于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多普勒效应):随着飞机高速接近(或远离)接收微波信号的卫星,卫星所侦测到的微波频率就会越来越高(或越来越低)。
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哪一种也体现了同样的多普勒效应?
在日环食的过程中,观测到太阳黑子的存在
一束自然光射入三棱镜,射出时,被分解为不同的颜色
向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荡起的涟漪呈圆形逐渐向周围扩散
站在铁轨附近的人,听到鸣笛的火车由远及近高速驶来时,汽笛的音调逐渐变得尖锐
麦格克效应是一种认知现象,表现为语音感知过程中听觉和视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的听觉有时会过多地受到视觉的影响,产生误听的现象;当视觉看到的一种“声音”与耳朵听到的另一种声音不匹配时,会让人们察觉到第三种声音。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符合麦格克效应的是:
小梅看美剧时,总是选择有中文字幕的原音版本。妈妈说:“不是有中文配音的吗?”小梅说:“中文配音的,口型对不上,看着别扭。”
流感爆发时期,小王说:“最近跟大家沟通好像有些困难,现在大家都带着口罩,看不见嘴,我更听不清别人说话了。”
研究者给成年志愿者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人的嘴唇发出“ga”的音,但放出的配音却是“ba”,结果98%的志愿者表示他们听到的是“da”音
表演者用腹语为手中的木偶配音,坐在他面前的观众会明知不可能,还是感到声音是从木偶口中发出的
联觉是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引起性质完全不同的其他感觉的现象。它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联觉现象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表现有个别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经常伴随着另一种事物属性的出现,这两种事物属性所引起的感觉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条件联系。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联觉的是:( )。
小徐看到涂成蓝色的墙壁,浑身充满凉意
各种菜肴香味飘来,小刘听到了旋律变化
小李对人十分热情,人们都说他好像一团火
看到写在纸上的手机号,小冯感到阵阵发麻
过去100年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完全是因为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通过公共卫生、疫苗接种和抗菌治疗,由此人们才有余裕死于癌症、心脏病、中风。
科学家认为,一种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和四个因子有关:致命性、是否容易传染、感染多久出现症状、是否有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疾病只符合其中的一部分特征,也能在人群中肆虐。如果它们满足大多数特征或者全部因素,我们需要非常加以小心。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最有可能进化成符合这四个条件的病原体是流感。人类流感病毒很容易在人际间传播,至少在症状出现一天前就开始传染,人类需要6~12个月来制造新的疫苗,但幸运的是它们没有很强的致命性。
为什么呢?
关于病菌的传染性与毒性之间的制衡,美国进化生物学家保罗•埃瓦尔德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如果一个寄主必须四处走动才能扩散病菌,这种病菌不可能变得太凶猛。从病菌的角度来看,病菌不得不从一个宿主迁移到另一个宿主,并且它们通常不得不依赖于相对健康的宿主把它们迁移到另一个宿主上。比如流感病毒就必须保持寄主的合理健康,至少他们得能四处走动、与人握手,冲着人家的脸打喷嚏。所以流感病毒一般是比较温和的,除非寄主本身的身体有问题,比如怀孕、心脏病或者免疫系统太弱。
当然,还有另一种例外——如果在一个人群拥挤的场合,一个病到毫无行动能力的人也能轻易地把病菌传到新的寄主身上,病菌毒性的刹车就会失灵。自然选择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具有侵略性、更能造成破坏的病菌。它们的毒性也会愈演愈烈,直至毒株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杀死寄主而不必受到任何惩罚——新的寄主就近在咫尺。
埃瓦尔德认为,1918年大流感就是在“一战”西方前线战事的特定条件下进化出它的致命毒性的。1918年春天,第一波流感在美国爆发时还是相对温和的。不久,病菌随军队船只传播到欧洲,在“一战”的战壕、医院、前线火车、卡车上(在这些地方,伤员和病患一起运送,没有移动能力的人身上的病菌一次次感染健康的人,整个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病毒传递服务)迅速升温至致命的毒性。病毒的毒性达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当时的记录,早上生病,晚上就已经奄奄一息。一般流感病毒的致死率是千分之一,1918年大流感则是1/40。不久,病毒离开西方前线,在全球各地爆炸,造成全球5000万人口死亡。
他认为,那场大流感的爆发和演变,不是几种动物流感病毒的随机组合,而是遵循了一种可预测的物竞天择的进化原则。人们一般以为进化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事情,需要百万年的时光。但事实上,进化也可以发生得很快——尤其对微生物而言,比如在几个星期之内发展出抗药性。因为它们分裂得很快,能快速产生变异,与不同成员交换基因信息。每一次迭代中,最能适应传播的病菌会得到传播。所以,自然选择会推动这种病菌进化出更有效的传播手段,从而更适应人类寄主。
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病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流行病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条件允许它们进化。是我们,而不是自然,创造了环境,允许这些致命病菌的进化和攻击。
比如,正是在亚洲分布广泛的养鸡场,数百万的鸡挤在“疾病工厂”的状况下,甲型H5N1流感获得了强烈的毒性,成了复杂而高效的杀鸡机器。
“一战”前线作为一种人类“疾病工厂”大概很难再在历史上重现,但这些巨型工业化饲养场作为致命病菌的天然孵化器(在那种拥挤的状况下,最无害的细菌也能迅速进化出剧烈的毒性),仍然是现代社会巨大的威胁。事实上,很多病毒学家呼吁必须找到一种新的饲养动物的方法,而不是如此拥挤地放置于巨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文意,作者说“流行病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主要依据是: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允许病菌进化的社会条件
流行病的存在是人类发动战争的后遗症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污染和破坏
流行病的存在是因为人类聚居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