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将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利用的原理是: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染色体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细胞的多样性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作者是北宋画家:
张择端
黄庭坚
黄公望
吴道子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画横线部分不属于新市民的是:
小张2017年从乡下来到省会城市做快递员,理想是在本市安家立业
老李夫妇在其女儿读书的大学附近租门面做生意,不打算回农村老家了
小王2015年到市里工作,户口随即解决,今年想把乡下父母接来同住
黄婆婆体弱多病,她女儿是大学副教授,把黄婆婆从农村接到自己家里治病养老
在市场经济下,明星书画走向市场是很自然的现象,出现“天价”也很正常,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问题的关键是,抱什么样的心态去收藏它。如果想以此来收藏传家、保值增值,那这种投资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这类书画收藏,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原则上不宜久藏,也就难以长久流传。书画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仅要考虑作者的名气,影响力、技法、意境、学术思想,还要考虑作品的题材、品相、尺幅、存世量等诸多因素,更与收藏者的财力、眼力、魄力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明星书画不具有收藏价值
书画收藏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对于艺术品来说有需求就有市场
“天价”明星书画的出现无可厚非
某农户在鱼塘里放养了一批桂花鱼苗。过了一段时间,为了得知鱼苗存活数量,他先从鱼塘中捕出200条鱼,做上标记之后,再放回鱼塘,过几天后,再从鱼塘捕出50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鱼苗有25条。假设存活的鱼苗在这几天没有死,则这个鱼塘里存活鱼苗的数量最有可能是()条。
1600
2500
3400
4000
甲和乙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匀速跑步,如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相向而行,则第一次相遇的位置距离出发点有150米的路程;如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问跑得快的人第一次追上另一人时跑了多少米:
600
800
1000
1200
①经典作品也脱离不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反映其时代的文化特征,其中难免有时代的局限性。但_______,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及其对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影响丝毫没有减弱。
②他知道他永远不会再去玛丽温泉,也不会再去卡尔温泉,永远不会再在那些无忧无虑的人们游玩嬉戏的场所_______了。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瑕瑜互见 流连忘返
瑕不掩瑜 恋恋不舍
瑕瑜互见 恋恋不舍
瑕不掩瑜 流连忘返
同符查找
于OI590牛VM士 土vnI98千3E生
1
2
3
0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固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是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者用来说明“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采取行动的事实是:
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孔子常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