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选取我国100个主要城市,通过大数据客观反映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报告采用“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作为表征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的指标,即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在各城市的主城区实际行程时间和畅通行程时间的比值。采用“周末拥堵指数”作为表征城市周末交通拥堵状况的指标,即周末8∶00—20∶00,在各城市的主城区实际行程时间和畅通行程时间的比值。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四对指标的相关关系:①“2021Q2通勤高峰拥堵指数”和“2021Q2通勤高峰实际速度”;②“2021Q2通勤高峰拥堵指数”和“2021Q2平均通勤时耗”;③“2021Q2周末拥堵指数”和“2021Q2周末实际速度”;④“2021Q2通勤高峰拥堵指数”和“2021Q2周末拥堵指数”,表述正确的是:
第①对具有正相关关系
第②对具有正相关关系
第③对不具有正相关关系
第④对具有正相关关系
蔡元培先生曾经撰联挽某人曰:“为地方兴教育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以文学名光宣两期,日记若在,用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该挽联所悼念之人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领导革命,倡导民主共和
热心洋务,主张中体西用
兴办实业,投身实业救国
思想解放,宣传民主科学
结合材料,关于全球脑科学领域论文发表情况,能够推出的是:
2016-2020年,就论文发表量来看,表中排名第二和排名第三的国家论文发表量总和是排名第一的一半
2016-2020年,CNS及其子刊论文数占比最高的国家,其论文发表量在全球的占比不足5%
2016-2020年,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国家,其总被引频次也最高
2016-2020年,日本论文发表量约是我国的2.4倍,但其中ESI高水平论文数只有我国的56%
2021年中国雨季特征为华南前汛期于4月26日开始,7月2日结束,雨季长度为67天,总雨量494.6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晚20天,结束偏早4天,雨季长度偏短24天,雨量偏少31%。
西南雨季于6月4日开始,10月4日结束,雨季长度为122天,总雨量634.5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晚9天,结束偏早10天,雨季长度偏短19天,雨量偏少15%。
华北雨季于7月12日开始,9月9日结束,雨季长度为59天,总雨量276.4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6天,结束偏晚22天,雨季长度偏长28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长;雨量偏多103%,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
东北雨季于6月5日开始,8月29日结束,雨季长度为85天,总雨量364.3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17天,结束偏晚4天,雨季长度偏长21天,雨量偏多23%。
华西秋雨于8月23日开始,雨季长度为77天,总雨量379.9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开始偏早8天,结束偏晚7天,雨季长度偏长15天,雨量偏多87%,为1961年以来最多。
梅雨于6月9日开始,7月11日出梅,梅雨期32天,梅雨量267.2毫米;与正常年份相比,入梅时间偏晚1天,出梅时间偏早7天,梅雨期偏短8天,梅雨量偏少22%,与2020年梅雨量780.9毫米相比差距明显。江南入梅时间偏晚1天,出梅偏晚3天,雨量偏少15%;长江中下游入梅偏早4天,出梅偏早2天,雨量偏少8%;江淮区入梅时间偏早8天,出梅时间偏早4天,梅雨量偏少14%。
下列地区中2021年雨季期平均每天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是:
西南
华北
东北
华西
我们习惯了出门要先看看天气预报。其实在太空中也是如此——空间环境预报对保证航天员的工作、保障载人空间站的安全非常重要。
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承担着空间环境预报的任务,不仅要为发射任务提供空间环境保障服务,还将开启________的空间环境保障模式,不间断地为我国载人空间站的在轨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影响载人空间站发射和运行安全的轨道空间环境主要是大气环境、高能辐射环境和流星体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制约。太阳活动是近地空间环境的扰动源,大的太阳爆发活动直接影响近地空间环境,如产生太阳质子事件引起高能辐射环境的变化。地磁暴期间,高层大气密度会迅速上升,导致低轨道上航天器的阻力增加,从而改变航天器的正常运行轨道,增大航天器定轨和轨道预测的误差。
载人空间站各个舱段的发射期(2021-2022年)处于第25太阳活动周的开始和上升阶段,太阳爆发活动的强度和频次相对低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空间环境就可以平静无虞了。太阳上的冕洞经常连续几个太阳自转周(27天)引起地磁扰动,偶发的日冕物质抛射也会时不时引起地磁暴。
最重要的是,载人空间站的运行期为10余年,将横跨第25太阳活动周,甚至延长至第26太阳活动周。长期的在轨运行,工程任务将越来越复杂,也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要素威胁。
首先,空间站是一个大型航天器,更容易遭受空间粒子辐射、原子氧腐蚀、碎片撞击等效应影响。它在轨时间很长,这就使得空间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非常突出。其次,空间站要正常运行,必备一个高压供电系统,太空中的等离子体环境会导致弧光放电、电流泄露等效应突出。再次,空间站将一直运行在低轨道区域,大气环境和碎片环境恶劣,轨道衰变、机械碰撞效应更为显著。对于航天员而言,需要常驻在空间站,并开展出舱、交会对接等航天活动,遭受空间辐射的概率大大增加。空间站长期运行任务中,将包括核心舱、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实验舱1、实验舱2、光学舱等频繁的发射和回收,航天任务重。要保障这些飞行任务的空间安全,需要的空间环境安全窗口更多。
预报中心早在天和核心舱发射前一年就进入保障状态,对空间站任务期的整体空间环境态势及其对任务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后续预报任务的制定和实行奠定了基础。
自2020年6月以来,预报中心对现有的空间环境预报保障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重点增加了针对空间站轨道预报的支持产品和针对航天员辐射安全的预警评估产品,并于2021年1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从核心舱发射前三个月开始,预报中心持续不断地向工程有关部门提供空间环境预报报告,对发射窗口的空间环境状况进行精密的分析和预测,并分析空间环境可能对核心舱的影响,给出了精确的短期预报结论:太阳不会发生强爆发活动,地磁不会发生强扰动,预计发射窗口的空间环境是安全的。从4月29日核心舱入轨开始,预报中心进入空间站在轨飞行空间环境保障任务状态。空间环境预报员24小时值班,时刻监视空间环境的变化,及时报告空间环境态势,评估空间环境变化对载人空间站可能带来的威胁,协助空间站系统和航天员及时规避未知的空间环境危害,保障载人空间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根据文意,载人空间站的发射期定于2021—2022年的原因主要是:
第25太阳活动周尚在开始阶段
空间环境处于相对的平静时期
方便航天器进入正常轨道运行
减少航天器定轨时产生的误差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下列反映阳历六月初节气的农谚是:
立夏桑果像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
夏至稻花如白练
美国科学家发现,雄性非洲慈鲷鱼能通过观察其他雄性成员在抢占地盘争斗的表现而评估对手的实力,在加入战斗时总是挑战那些最弱的对手。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鱼类具有这种推理能力。
由此可以推知:
雄性非洲慈鲷鱼逻辑能力比雌性强
雄性非洲慈鲷鱼具有人类的某些理性认识特点
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鱼能够占有较大的地盘
人类是逻辑推理能力最强的高等动物
(1)安排结构
(2)立意
(3)选题
(4)完成论文
(5)查阅资料
3-2-1-5-4
2-1-3-5-4
2-3-5-1-4
3-5-2-1-4
不可否认,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为推动学术研究和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术研究应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数学方法只是工具和手段,不是目的。研究实践中,一些论文只用文字或辅以简单的图表,学术水平依然很高;有的论文没有使用数学模型,明白晓畅,即使非专业人士都能读懂。说到底,论文是用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优秀的论文应兼具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通俗可读性。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最可能想批评的是:
学术论文存在片面追求数理模型的倾向
经管研究类论文缺乏深度、创新和易读性
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需求脱节
学术评价中“唯论文”、重数量、功利化的现状
数列:1,2,2,3,3,3,1,1,2,2,2,3,3,3,3,1,1,1,2,2,2,2,3,……,按照其规律,第50个数和第51个数的和为( )。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