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______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被雨声统一的安定,被雨声______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喧嚣 阻隔
喧哗 阻碍
喧哗 阻隔
喧嚣 阻碍
从下列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和其他三个具有不同规律的图形。【2020联考/河南056】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_______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_______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踌躇 游走
彷徨 奔走
犹疑 奔跑
徘徊 穿梭
登山远望,到底是一览众山小,还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一个更好?若脚下的这座山真的已经是绝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最好的风景就在这里。犯不着舍了这山去攀那山,即便攀上那山,也会后悔不迭。如果那山真的很高,当然不用欺骗自己。去攀去爬就是,在更高的高处,自会看到我们从来没有看到的世界。问题不是这山那山,问题是登山的人。登山者若揣着一颗糊里糊涂的心,怕是永远都在气喘吁吁的路上。心无所定,意无所守,别人的总比自己的好,下一个总比这一个妙。结果,追来追去,竟然忘掉了自己追逐的目标。
这段话意在说明:
明确的内心远比盲目追逐更重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把握当下,你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绘画类别上看,人物画发展最早,涵盖内容也最为广阔。从人物画的演进层次来看,先是由鬼神而至人间,其目的在于“用”;然后由丹青而趋水墨,其演变则在于“艺”。汉代人物画都与灵魂鬼神有关,宗教意识浓厚,艺术追求的意义不太明显,都应归于“用”之范畴;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开始脱离“用”的范畴,转而追求艺术的本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说的正是前一半;“近于艺”的后半段,实际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汉代人物画基本以实用为目的
张彦远对东晋人物画评价不高
顾恺之带来了绘画工具的革新
唐代人物画比汉代更具写实性
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属于:
直系家庭
复合家庭
双亲家庭
核心家庭
有4个盒子装有红白蓝绿四色粉笔各有若干支。任意2个盒子的粉笔的支数和分别为12、23、35、46、54、65,粉笔支数最多的盒子里同一颜色最多的粉笔至少有( )支(没有并列)。
14
13
12
11
有评论家说,真正的文学永远出自与现实冲突的高贵而不屈、纯洁而温柔的心灵。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面对的是一个正在生成的不稳定、不明晰的对象世界,而批评意味着道路和光明,意味着改变生活的巨大力量,真正的批评应该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应该充满担当的精神和行动的勇气。
这段话隐含的一个说法是:
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面对的是尚未定型的对象世界
过去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已经稳定和明晰的对象世界
当代有热情和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的目标是改变生活
真正的文学批评有赖于与现实冲突的高贵不屈的心灵
现在的学术发言环境比过去好多了,可知识分子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犬儒主义,不敢把自己的思想讲出来,唯恐得罪什么人。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是过去搞怕了,有些是胆小,但你在学术界,不把真正的问题讲出来,看脸色行事,是做不成学问、搞不成研究的。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做学问要敢于挑战权威
没有骨气的人成不了学术大家
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好学问
学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牡丹和玉兰都不会在正月里开花,但是《岁朝图》里却出现这两种花卉,并且都代表“玉堂富贵”的意思。古人为了让这些花不按时令盛开,想到了一个办法,叫唐花,有时也写成火字旁的“煻”,煻就是烧火的意思,类似我们今天的温室技术。冬天在温室里加温,催花早放。这样的技术其实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不过在汉代的时候更多是为了满足皇帝冬天吃蔬菜的需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岁朝图》里牡丹和玉兰花的象征意义
“唐花”这一专门术语的由来以及含义
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实用的温室技术
温室技术源于皇帝冬天吃蔬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