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的小玩意儿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的时候,他虽是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你指责他的时候,他虽是懊恼,脸上却偏要显示出勇于纳言的颜色。
这段话认为,纸面具与人面最大的不同是:
它并不具有人面的欺骗性
它经不住人们的褒奖或指责
它显现出更鲜明的人性特征
它没有人面那种生动的色泽
人际关系中,信息传递未必要表现得很得体。你不发脾气,别人未必能感受到你的好意。有时候,一个脾气发得快也去得快的人,反而比一个处处压抑的人容易赢得友谊,因为大家可以预期他的反应模式,可以体会他“有话直说”的急性子,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有话不说、有气就压的人以为自己忍辱负重,却很不讨好。
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发脾气的方式也可传递信息
急性子有让人容易了解的好处
沟通顺畅才有可能赢得友谊
忍辱负重反而会伤害人际关系
当我们在承受某些心理痛苦——比如孤独、社会孤立、自我怀疑、负面情绪、觉得人生无意义时,怀旧可以起到应对机制的作用。这些烦恼使大脑开始筛选自己的记忆库,总结出一些有特定叙事特色的片段。我们通过怀旧,让过去的成功经历和亲密的人际关系重新浮出水面,那些时候我们的生活有安全感也有秩序。心理学家解释道:“你在向自己重申‘我做过很棒的事情’,也希望这句话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虽然我现在不甚确定,但看看我的过去,就知道我是个可爱的人。我命中注定要成就大事。’”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怀旧会让我们逃避现实
怀旧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怀旧有情感缓冲的作用
怀旧能使我们变得乐观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以下哪项最精准地表明了上述推理的荒谬:
甲:“我们不应背后议论我们的朋友。”
乙:“难道我们要当面议论我们的朋友吗?”
纸牌一面写:“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
另一面写:“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甲:“你的观点和主流的观点是有矛盾的。”
乙:“这没什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热炉效应”,是指组织中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它是由于触摸热炉与实行惩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名。“热炉”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一、警告性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例如企业领导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二、一致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三、即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绝不能拖泥带水。四、公平性原则。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并未体现“热炉效应”的是: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民不举,官不究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一次,电台请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讲成功之道,他说:“还是出一道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一处金矿,于是人们一窝蜂地拥去开采。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如果是你,该如何是好?”有说绕道走的,也有说是游过去的,他却说:“为什么非得淘金,不可以买一条船营运吗?那样的情况下,你就是把渡客宰得精光,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这段文字表明的道理不包括: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
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只是我们不曾想起
正是这不经意的想法,会让你在不经意间解决了问题
培养多元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认识事物,你才能成功
从前,有一个奇怪的岛屿,岛屿上只住着M族人和N族人。M族人从不说真话,N族人总是说真话。有一天,小张来到这个岛屿,碰到该岛屿上的三个人。
小张问甲:“你是M族人吗?”甲做了回答。
乙根据甲的回答说:“甲不是M族人。”
丙说:“甲确实是M族人。”
根据以上陈述,可推出小张碰到的三个人中,有几个M族人:
0
1
2
3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
艺术家的创作受当时风气的影响
当时风气对艺术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要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是必须的
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文艺风气
在海洋争议问题上,过去我们一直提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从_______上讲,如果不强调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被_______为主权存在争议;“共同开发”,本意是双方商量好再来开发,可是在某种程度上,你开发你的,我开发我的,容易被_______为“共同”开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客观 固化 曲解
理论 确认 偷换
本质 定义 衍化
逻辑 默认 误解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吗?
无所谓
不可能
怀疑
肯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