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迈上新台阶,共完成22858.53亿元,增长18.3%,比2012年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18907.34亿元,增长18.6%;农村投资3951.19亿元,增长17.0%。
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多少亿元:
354.14
7446.06
15058.33
22858.53
2016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四万亿元。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257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0.3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幅比同期GDP第二产业增幅高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3.6%,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达4.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的作用不断提升,是广东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分行业看,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部经济类型的行业有工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5898.95亿元,同比增长9.7%,比全部经济类型工业快3.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部经济类型比重较大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98.2%、85.3%、73.2%和68.3%;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较大的行业有工业、其他服务业,分别为25.7%、11.3%。
【注释】
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2016年广东民营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比2015年大约:
提高了0.1个百分点
降低了0.1个百分点
提高了0.2个百分点
降低了0.2个百分点
从2014年起,我省在粤东西北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遴选首批14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三年将建成4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不含珠三角地区)。根据工作进度安排,示范片建设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实现目标。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每年选取6个片区开展示范片建设,为期三年。
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第一、二批40个示范片(含珠三角6市)启动建设项目2693个(粤东西北1539个,珠三角1154个),竣工项目1711个(粤东西北821个,珠三角890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0亿元(粤东西北16.6亿元,珠三角23.4亿元)。
示范片村庄规划编制:首批示范片的64个行政村和375个自然村,已100%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第二批示范片的59个行政村和386个自然村中,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行政村55个,自然村307个,分别占93.2%和79.5%。
示范片村庄环境卫生:首批示范片中已完成环境卫生整治的自然村357个,占95.2%。第二批391个自然村中,310个自然村已完成环境卫生整治,占79.3%。
示范片自来水建设:首批示范片中有326个自然村实现通自来水,占86.9%。第二批391个自然村中,有67.0%的自然村实现通自来水。
村巷道硬底化建设:首批示范片中完成村巷道硬底化建设的自然村有256个,占68.3%。第二批中有59.8%的自然村完成村巷道硬底化建设。
群众参与共谋共建情况:首批示范片375个自然村中,成立村民理事会的占99.7%。第二批391个自然村中,成立村民理事会的占98.2%。
第一、二批示范片的自然村中,完成率差距最大的是:
村庄规划编制
村庄环境卫生
自来水建设
群众参与共谋共建情况
某果蔬专业博士生一行8人,深入某贫困山区,为当地3个村的村民传授果树的种植技术,当年3个村的水果产量之比为3:2:5,第2年3个村的水果产量都有不低于20%的增加,且3村水果总产量增加50%,问3个村水果产量的最大增幅可能是多少?
80%
120%
150%
170%
截止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34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7.0%;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8.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4.9%。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
2012-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例最大的年份是: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08年,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约比第一产业多:
7675亿元
7705亿元
7745亿元
7765亿元
2012年全国各城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长春
兰州
乌鲁木齐
贵阳
某省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明显快于乡村。2007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长2091.4万人,增加3.4倍,年均增长6% ;所占比重达到43.5% ,上升23.8个百分点。全省乡村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1020.2万人,增长40.8% ,年均增长1.2% ;所占比重为56.5% ,下降23.8个百分点。
非农产业成为就业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1574万人,增加2.9倍,年均增长7.1% ,所占比重达到了34% ,上升16.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85.7万人,所占比重下降了37.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加1623.3万人,所占比重上升20.4个百分点。
非公有经济的就业比例迅速上升,1978年全省个体经济就业人员仅有2353人。2007年个体工商户就业人员达到了397.8万人,所占比重为6.4% ;私营企业就业人员达到522.7万人 ,比重为8.4% ;港澳台企业就业人员27.4万人,比重为0.4% ;外商投资企业就业人员108.3万人,比重1.7% 。
1978年,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
16.6%
17.4%
34%
50.6%
2012年,Z省W市实现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在文化产品制造业中,文化印刷、文化用品制造和工艺美术品制造三大主导行业,2012年分别实现增加值21.82亿元、11.57亿元、6.62亿元。
在文化产品制造业、贸易业和文化服务业三大产业中,W市有几个产业在2012年的增加值超过Z省的一成:
0
1
2
3
E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E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41.7亿元,同比增长了6.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6个百分点。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8.79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127.32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5.59亿元,增长9.0%。从外贸、投资和消费方面来看,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2014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25.39亿美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26.79亿美元,同比下降20%;进口总值98.6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此外,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9.0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
2014年上半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5.7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全省民间投资总额达3065.69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部投资比重73.8%。
2014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3.64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
2014年上半年,E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5%,高于当期全国平均涨幅0.1个百分点。E省CPI涨幅在全国居第18位,处于平稳适度的区间。
2014年上半年E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42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9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速均保持了高于GDP的水平,为实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上半年,E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
1:11.6:6.5
1:6.5:11.6
6.5:11.6:1
11.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