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部门分析指出,尽管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大大减轻,但随着当代农民观念的改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消费层次也不断提高。预计未来教育支出在农村家庭总开支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当代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农村得到好的教育
当代农民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义务教育使得农村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未来农村家庭的总开支将会有所增加
大多数人以为我们喝的水是安全的。一般说来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却喝着处理得很差的水,这种水已经被细菌、含病毒的化学物质、金属物质以及其他很多方面致污染物质所破坏。医学研究也从未从人类的长远发展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使人们不再接触或饮用被污染了的水。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不可以得知的是:
从整体上看,我们的饮用水大多是安全的
医学研究忽视了如何处理被污染了的水
很多物质可以污染饮用水
饮用水安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
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障及个人用品、居住四种居民消费中,2008年在我国城市、农村价格涨跌幅度差距最大的是:
烟酒及用品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障及个人用品
居住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1.1%,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19和66个百分点。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表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之比约为:
7.0:1
7.2:1
7.9:1
8.2:1
现有装有相等重量纯水的红白蓝三个桶和装有不知浓度与重量的酒精溶液的黑桶。将红桶中水全部倒入黑桶,此时酒精浓度变为22.5%;再将白桶的水全部倒入黑桶,此时酒精浓度变为18%;再将蓝桶的水全部倒入黑桶,此时酒精浓度变为:
13.5%
15.0%
15.5%
16.0%
一杯糖水,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糖水的含糖百分比变为15%;第二次又加入同样多的水,糖水的含糖百分比变为12%;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糖水的含糖百分比将变为多少:
8%
9%
10%
11%
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导致城乡在科技、人才、资金及土地等要素配置方面严重不均衡,并且农村的优质资源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城市集中,难以避免地造成农村产业萎缩乃至空心化。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消除城市优质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各种障碍,才能真正形成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条件。事实上,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程度高的地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受制于城乡二元发展格局
需吸引城市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入
与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应解决城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008年甘肃省各级财政将投资8000万元,建设4000个农家书屋。“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在农村建设1万个“农家书屋”,此举将覆盖甘肃省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按照规划,到2015年,甘肃省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
对本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2008年财政的主要投资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财政的主要投资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农家书屋是甘肃省三分之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833元,比2005年增加988元,增长53.6%,年均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比2005年增加761元,增长51.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2元,比2005年增加74元,增长68.2%;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20元,比2005年增加153元,增长57.4%。
2010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453元,比2005年增加305元,增长2.1倍,其中,2010年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人均118元,比2005年增加100元,增长5.5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113元,比2005年增加82元,增长2.7倍;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比2005年增加24元,增长8.7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人均12元,比2008年增加7元,增长1.5倍。
2010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202元,比2005年增加114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3.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值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约为:
37.1%
43.6%
47.2%
50.4%
2007年1-6月,Y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189.4亿卢比,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增幅是同期国内生产总价值的两倍。其中邮政完成274.4亿卢比,增长8.5%;电信完成了1942.1亿卢比,增长16.6%。各项业务中,国内长途业务收入222亿卢比,同比下降了0.2%;国际业务收入36.8亿卢比,下降了17.6%,移动通信收入920.6亿卢比,增长24%;本地网通信收入565亿卢比,增长13.5%;数据通信收入84亿卢比,增长68%,以上各项业务分别占整个电信业务的11.4%、1.9%、47.7%、29.1%和4.3%。各类新业务迅猛发展。上半年,IP电话通话时长达到253.4亿分钟,同比增长21.3%,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326亿条。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6627.1亿卢比,同比增长24.7%。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1990.9万户,达到1.99亿户,移动电话新增3135.7万户,达到1.76亿户。固定电话用户中,城市电话新增1385.2万户,达到1.25亿户;农村电话用户新增605.7万户,达到7411.4万户。电话用户中,北、中、南地区各为1.95亿户、1.1亿户和0.7亿户,分别占52%、29.3%和18.7%。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30.2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4.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3.8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
农村固定电话比上年增长了约:
3%
9%
1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