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国道网车流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上述省市国道网的日平均交通量均超过2万辆。全国国道网日平均行驶量为244883万车公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湖北、广东的国道年平均拥挤度均超过0.6。其中,国家高速公路日平均交通量为22181辆,日平均行驶量为148742万车公里;普通国道日平均交通量为10845辆,日平均行驶量为111164万车公里。全国高速公路日平均交通量为21305辆,日平均行驶量为204717万车公里。(注:交通拥挤度指公路上某一路段折算交通量与适应交通量的比值,反映交通的繁忙程度。)
2009—2012年全国国道日平均交通量同比增速最快的一年是:
2010年
2009年
2012年
2011年
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月份是:
2009年12月
2010年6月
2010年9月
2010年10月
某市2010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上年下降1.6%。粮食播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粮食产量115.7万吨,比上年下降7.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3个,比上年增加9个;观光园总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7979户,比上年减少72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20.7%。种业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设施农业总面积18323公顷,比上年下降2.3%;实现收入40.7亿元,增长20.1%。
该市2009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约:
124亿元
126亿元
129亿元
132亿元
已知2010年该省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相比于2009年同期增幅为18.7%,那么2009年该省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约为:
5720亿元
4563亿元
772亿元
351亿元
作为政府主导项目,公租房不仅凝聚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住权的供应预期,还承担了弱化住房市场投机性气氛、还原住房市场商品属性的政策导向预期。能否实现这两大预期,推动整个房地产市场向更理性健康的方向转变,公租房市场能否成为住房中最具有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部分,至关重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公租房应满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公租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公租房将弱化投机、还原住房市场的商品属性
公租房市场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公平性和公共性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属于“城市海绵体”的是:
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绿地、花园、大型写字楼等城市配套设施
江河、湖、湿地等水系,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完善的地下排水管网,绿地、花园、硬质柏油或水泥等城市配套设施
江河、湖、湿地等水系,城市花园、硬质柏油或水泥等城市配套设施
①亚投行立足亚洲,面向世界
②亚洲路通、物通、贸通,还将辐射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带动更为广阔地区基建的普遍发展
③根据它的顶层设计,亚投行的运行与发展将普遍惠及整个亚洲,并溢出亚太,走向全球
④所以,亚投行的建设,其意义超越一个或几个双边自贸区,并为自贸升级提供基础与后勤的有力保障
将上述4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①④③②
①③②④
①③④②
2010年,某省广电实际总收入为145.83亿元,同比增长32.07%。其中,广告收入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5.88%;有线网络收入为45.38亿元,同比增长26.35%;其他收入为33.37亿元,同比增长57.3%。
2010年,该省广电收入中,省级收入为65.32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地市级收入为4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3.39亿元;县级收入为38.90亿元,比上年增加6.52亿元。
2010年该省各市、县广电收入的区域分布如下:
东部地区50.06亿元,同比增长32.48%,占市县收入份额的62.18%,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10.01亿元,上年同期为7.56亿元。中部地区17.78亿元,同比增长40.70%,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5.93亿元,上年同期为4.21亿元。西部地区12.67亿元,同比增长80.86%,该地区的市均收入为2.53亿元,上年同期为1.4亿元。
截止2010年底,该省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885.8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161.7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1007.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77.58万户。
2009年,该省广告收入占广电总收入的比重约为:
48%
31%
26%
23%
2010年江苏经济运行高开稳走、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03.3亿元,增长12.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39.6亿元、21753.9亿元和16609.8亿元,分别增长4.3%、13.0%和13.1%;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2:53.2:40.6。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55亿元,增长38.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6731亿元,增长13.0%,占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六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0647亿元,增长38.0%。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5.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0.2%,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0.8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2:1,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三大区域均呈较快发展态势,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2010年江苏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连续7年丰收,全年总产量达3235.1万吨,其中夏粮1105.3万吨,增长0.2%;秋粮2129.8万吨,增长0.1%。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2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棉花面积为23.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万公顷;油料面积57.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9万公顷;蔬菜面积为12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5万公顷。
2009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
66656亿元
73321亿元
91985亿元
101183亿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就业人员增长,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23.8:31.4,转变为2009年的38.1:27.8:34.1,如下图所示。
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非公经济中,城镇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
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总量比重比2005年下降:
3.9个百分点
4.5个百分点
5.3个百分点
6.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