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980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男性人口2511.4万人,女性人口2468.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43%和49.57%。全年出生人口50.78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6.75万人,死亡率为5.42%。
据对全省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和9.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
全年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9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7.6万人;企业实际缴费人数72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8.2亿元,支出192.3亿元,累计结余45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9亿元,基金支付能力稳定上升,支付能力达26个月。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04.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0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3%。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深化完善。全省已有城乡低保对象62.9万人,其中城镇8.9万人,月均补助145.5元/人;农村54万人,月均补助72.3元/人。年末全省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0.69万张,收养人员7.56万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92%,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98%。现有1500多个乡镇(街道)和2.7万个社区(村)建立了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分别占总数的98.6%和73.4%,社会救助工作人员3.8万名。
根据以上资料,2006年全省用于农村低保对象的补助支出约为:
0.39亿元
4.69亿元
0.13亿元
1.5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某省从业人员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逐步合理,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至2007年底,某省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15.33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1090.92万人,年均增长2.7%,全省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比1978年上升了18.5个百分点,达到56.3%。其中,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673.26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2.26倍。仅2001—2007年7年间就增加251.16万人,占1978年以来增加人数的53.8%。从2003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2002年低0.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从1978年的8.4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2.38万人。1982年至2007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上升到4.8%,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从5.7%上升到12.0%,而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从25.2 %下降到10.0%。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加,为全省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文中资料,可推算出1978年该省总人口大约为:
2162万人
2446万人
2542万人
2668万人
2012年,某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0875亿元,比上年增长7.1%,月度增速从1—2月的2.9%回升到10—12月的10%以上,大型、中型和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分别为3074、3217和458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2%、6.8%和6.7%
2012年,该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567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速比全国低7.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900亿元,比上年下降6.1%。
以下关于该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状况的描述与资料相符的是:
小微型企业对10~12月的月度同比增速回升拉升作用最大
全年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量低于中型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高于上年水平
第三季度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其他两类企业
2015年,消费性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四个季度持续下降的一类是:
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
居住消费支出占比
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3.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27.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9.1%。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办公楼销售额增长35.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18.3%。
2013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2489万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加128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比11月末增加1696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5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346万平方米。
以下哪张统计图准确地表示了2013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当年全国总销售面积的比重: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为了衡量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支出,某研究中心对C市、Z市、W市、J市四个城市进行了调研测算。
如果将农民工市民化所需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均公共成本摊分到每一年,则Z市的该成本接近该市:
5年的市民化所需城市管理人均公共成本费用
15年的市民化所需低保人均公共成本费用
10年的市民化所需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公共成本费用
30年的市民化所需医疗等救助人均公共成本费用
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总立项数2108项,其中,产业化示范项目1834项,环境建设项目274项。2012年火炬计划重点支持项目445项。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中央财政安排经费3.2亿元支持重点项目。
关于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重点支持项目中产业化示范项目不到1/3
所有的环境建设项目都是重点支持项目
有5个领域的项目数少于重点支持项目总数的5%
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经费在重点支持项目中的比重约为40%
2019年末,我国80后、90后、00后人数分别为2.21亿人,2.08亿人,1.63亿人。
2011-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同比增加的年份数有:
4个
5个
6个
7个
2017年上半年,S市出口手机1.9亿台,比去年同期减少22.7%;价值513.1亿元人民币,下降23.7%。6月份当月出口3217.5万台,减少23.7%;价值86亿元,下降27.8%。
上半年,S市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手机1.8亿台,减少22.1%;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99.9万台,减少30.7%;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出口手机245.2万台,减少36.6%。
上半年,S市民营企业出口手机1.6亿台,减少20.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43.9万台,减少42.9%;同期,国有企业出口1859.3万台,减少4.5%。
上半年,S市对香港地区出口手机1.5亿台,减少28.4%;对印度、美国、阿联酋分别出口1151万台、978.2万台和511.3万台,增加94.8%、45.6%和11.4%。此外,对东盟、欧盟分别出口251.2万台、210.4万台,减少68.6%、60.6%。
上半年,S市出口GSM数字式手机8910.5万台,减少20.5%;出口含4G手机在内的其他手机7480.6万台,减少26.1%;出口CDMA数字式手机307.3万台,减少19.2%。
将不同出口目的地按2016年上半年自S市进口手机台数从多到少排列,正确的是:
东盟>美国>印度
印度>美国>东盟
印度>东盟>美国
美国>东盟>印度
2003年,全国普遍呈现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华东表现的更加明显。从上半年的GDP增速看,浙江实现GDP412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第二季度增幅比第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除山东经济继续快于一季度外,其他地区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华东各省市仍不同程度地比去年同期增速加快。
从生产供给角度分析,华东各省市均具有农业低速增长,工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较快增长的特点。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华东各省市均高于全国16.5%的水平,其中上海最高为23.9%,福建为23.4%,浙江为22%,居第三。除安徽增速低于20%外,其他省份增速基本接近。与全国趋势相同,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1-8月,全国重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轻工业快4.4个百分点,沪、苏、鲁、浙、闽、皖、赣重工业增速分别比轻工业快10.9、9.2、5.8、6.2、7.4、2.7、0.6个百分点。这与全国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有一定的关联。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增幅均超过30%。
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江苏、山东较高,分别达到13.1%和13.7%,其余省市基本在10%左右。投资增速普遍较高,浙江近年来45.5%的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增速在华东也不算高,苏、鲁、皖、赣四省增幅超过60%,山东达到70.7%,最低的上海也达到23.7%。出口增速上海最高,达52.2%,苏、浙、赣超过40%,其余省份均超过20%。
此外,电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浙江、上海、江苏更为突出。还有应收帐款和产存品库存两项资金占用部分地区存在过快增长的情况,其中浙江的情况最为严重。
以下哪一项对2003年1-8月华东六省一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描述不妥:
经济处于明显的上升状态
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投资增速普遍提高
出口增速上海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