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一旦走上正轨,仅几千年间就飞快地发展起来,农业发展的原因在于人口的快速繁殖。农业发达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农业发展又需要更多的人,二者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终于由被动地适应自然迈向了主动地改造自然,农业的进步也难以避免地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300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没有选择农业,落后而平和地生存繁衍着。在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选择了农业,此后就再也停不下前进的脚步,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人类在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中不断地走向进步。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农业与环境的两难抉择
农业与人口的生存悖论
农业——幸福与痛苦的选择
农业——人类社会进步的火种
2016年农民李某把自家的10亩土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年底,她除每亩地获得保底租金1000元外,又领了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四万多。李某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①②
③④
①④
②③
2021年1-7月,我国原油产量11561 万吨,同比增长2.4%,比2019年同期增长 3.9%。其中,7月我国原油产量1686万吨,增长2.5%,比2019年同期增长3.1%。 1-7月我国进口原油30193 万吨,下降5.6%。其中,7月进口原油4124万吨,下降19.6%。
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国原油季度产量同比增速超过2.5%的季度个数是:
0
1
2
3
2015年末,全国网民人数为6882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网民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50.3%。2015年新增网民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占比分别为46.1%、46.4%。2015年新增网民中,71.5%的人使用手机上网,占比较2014年末提升了7.4个百分点;39.2%的人使用台式电脑上网,较2014年有所下降。
2006~2015年,年末互联网普及率比前一年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的年份有几个?
4
5
6
7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16年,全国有近10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29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200万家,而到了2017年,全国农家乐数量已达到了220万家。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900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110万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0%,较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13~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增长迅速,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较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率约是2014年的:
3.6倍
3.8倍
4.2倍
4.4倍
平均来说,一个人在一家酒店住宿一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0至30千克,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60至180公里的排放量。在夏季或冬季集中使用空调时,这个数字将达到最高值。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酒店是碳排放大户
尽量避免夏冬季住酒店
住酒店最好少用空调
短途差旅开车往返较好
若保持2014年的增长速度,哪一年我国对中国台湾的货物出口额开始超过对俄罗斯的货物出口额?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某单位所有员工都参加艺术、科学、人文三类书籍的阅读活动,每名员工至多阅读2种书籍,阅读1种书籍员工人数比阅读2种书籍的人数多一半,阅读艺术类书籍的人数是阅读科学类书籍人数的2/3,阅读科学类书籍人数是阅读人文类书籍人数的4/5,问该单位至少有多少人?
20
25
30
50
小张需租某店铺制作贩售绿茶。他计划以8万元现金及若干袋绿茶作为一年租金。如果每袋茶叶售价75元,那么一年租金等价于每平方米70元,若每袋茶叶在原价的基础上涨价三分之一,则一年租金相当于每平方米80元。据此可知,该店铺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1600
2000
2500
3000
每一页书中也许蕴含着各种心境情绪,让你时而唏嘘不已、痛哭流涕,时而又情不自禁、破涕为笑。你打开一本书,又好似开启了一条可以随意穿梭的时空隧道,瞬间拥有了一双可以御风的翅膀。每一页书中还可能隐含着一场涤荡一切的头脑风暴、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打开它你可能坚定如往昔,也可能瞬间大彻大悟。在书中,百年乃至千年前的先贤、天才与你同在。在书中,你可以与古人窃窃私语,也可以与他们唇枪舌剑。而每当你合上书页,你都不再是打开它时的自己——人不能两次打开同一本书。
下列说法与文中画线部分意思最接近的是:
每读一本书读者就可能穿越一次历史和现实
两次读同一本书时往往身处不同的时间空间
读书的感悟会随着心境和情绪的不同而变化
同一本书中包含的内容有时候给人印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