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台拍摄一档真人秀节目,有A、B、C、D、E五位表演嘉宾,要安排他们入住红、黄、蓝三顶帐篷。五位表演嘉宾提出了以下几点入住要求:
(1)嘉宾A要入住红色帐篷
(2)B和C要入住同一顶帐篷
(3)如果D入住蓝色帐篷,则E也要入住蓝色帐篷
(4)同时,栏目组要求,每顶帐篷中都要住人
则下列安排肯定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BC入住红色帐篷
BD入住蓝色帐篷
DE入住黄色帐篷
E入住红色帐篷
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化学物质倾入河流。
这段话意在说明:
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
环境问题制约着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
绿色产业将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亚洲的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
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该种植物或周围植物(包括微生物)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化感作用的是:
在人参上喷洒的农药被土壤吸收后,会杀死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
胡桃树的叶、皮会释放葡萄糖代胡桃醌从而杀死胡桃树下的植物
桉树叶中分泌出来的酚类物质被雨水冲刷下来后对附近亚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黑麦残株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羟基肟酸,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
著名科学家、科学史学家普赖斯提出:如果K代表参与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数,那么这个数字的平方根大致等于为这个领域做出一半贡献的排名在前的那部分人的人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普赖斯观点的是:
某国出版协会统计了本国的期刊,发现与经济有关的期刊大约有150种,所有与经济有关的科研论文中,有一半发表在其中的13种期刊上
某县有20万农业人口,统计发现,过去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中,大约一半粮食产量是由450位左右的种粮大户贡献的
某组织统计过去一年全世界公开举办的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发现所有演奏曲目是由大约250位作曲家完成的,其中大约一半的曲目来自于16位作曲家
某销售奢侈品的网店过去一年的访问量为10万人次,但去年全部的销售额中,大约一半的销售额是由其中大约300位固定客户提供的
尽管目前社会的主要权力仍掌握在男人手中,尽管男人的抽象思维和体力胜过女人,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研究认为,男性从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比女性脆弱,而且有许多缺憾之处。
由此可以推出:
不是所有的心理学家或生理学家认为男人比女性脆弱
男人依靠其抽象思维和体力掌握着社会的主要权力
未来社会将由女人掌握着社会的主要权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女人不存在缺憾之处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我们既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
林华全家是阅读爱好者,家里有各种书籍,版本也多。已知他家有五分之三的书是中文版的,六分之一是英文版的,八分之一是中英文互译版的,还有多于11本但少于17本是其它版本的,问他家有多少本英文版书?
72本
20本
15本
13本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这是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一段歌词,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调虎离山袭金沙”是由毛泽东指挥的
李白《蜀道难》描写的正是此地“路难行”的状况
“军民鱼水”之情表现了沿途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
“乌江天险”正是楚汉战争时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新疆吐鲁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_______的阳光_______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猛烈 照耀
强烈 照耀
猛烈 照射
强烈 照射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穷,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其所说的“南方地区”的经济恶化归因于:
劳动力流失
劳动岗位缺乏
工资收入水平低
社会保障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