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诗词名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辛弃疾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张若虚
①一面是城镇化大潮冲击下的村庄,一面是_______在工业文明入口处的农民,面对着社会结构转型几乎_______整个乡村的现实,人们日益感到“激发农村的活力”同“解决农业人口的出路”一样重要。也正因此,“乡村振兴”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乡村的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道理很简单,放下手中“犁和耙”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从熟悉的乡村走向陌生的城市,也不过是为了过上一种更好的生活。如果留在乡村便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这些年来,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兴盛起来的。浙江安吉的“美丽乡村”、四川成都的“田园城市”等等,都是依托旅游产业带富一方乡土的极好的例子。
③然而,乡村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即就当下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来说,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难题。过度的商业开发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地方的乡村虽然被以乡村旅游等形式包装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却因村庄完全被改装成了商品,充满着商业的气息,而全无传统乡村原先的文化与味道。
④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有些资源和名气的乡村,由政府或企业出面圈建起来,村子里的人们悉数迁走,不出几年,沉淀了多少代乡村文化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人造的景区,再难见到“乡村”的影子了。如此过度的商业开发,消失的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村庄本身。而这与乡村振兴的初衷显然是南辕北辙的。
⑤乡村生活,本就是一种文化。就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写到的,“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最吸引人的,也就是吊脚楼上人们的那种生活。
⑥如今即使走进湘西那有名的“边城”,看到的也大多是人造的景观:作为商业项目之一的对歌,已经完全进入程式化的模式;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上,除了游客便是做生意的主家;再往里走,满街都是为游客专设的店铺,虽然也是古老的房子,出售的也是当地的腊肉、熏肉,却已看不出有多少“镇筸”生活的味道了。转来转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个换了壳的农贸市场。远不如沿着迂回的山路走进去,偶尔碰到一位背着背篓的老婆婆来得亲切、自然。
⑦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乡村振兴,也应该遵循着这样的认知,重在经营,前提却是尊重。首当其冲就是尊重乡村的文化。那些来源于乡村生活,即老百姓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里的生活文化,尤其需要关注。
以下概括与作者引用《湘行散记》用意不符的是:
对原汁原味乡村文化的追怀
对乡村生活程式化表演的反感
对泛滥的人造景观的不满
对乡村开展商业活动的鄙夷
下列作品与作者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梦溪笔谈》——沈括
《水经注》——徐霞客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步辇图》——阎立本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下列哪个教育理念与作者的理念相吻合:
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让学生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渴望干的事情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于:
它是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
日常生活包罗万象
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它是知识的来源
个人品格道德的优劣,有时也得看他肯不肯创造自己而定。
一个坏人,一旦觉察出自己品格行为的卑贱可耻,一心一意要从今日起做个好人,他这时心中所有的,便是一种创造的意志:他在开始要创造一个新的、善良的我。人本是有可塑性的,可好可坏;是好,是坏,但看他能不能萌发创造的意念,毁弃旧日之我,创造个新的好的我。像古时候的周处,人家因为他无恶不作,称他为三害之一,他自省悟过来以后,立刻改过迁善,登山杀虎,入水斩蛟,为地方除去大害,转眼间他便成了乡里间爱戴感佩的人了。
创造乃是一切事业的发轫,创造的精神是人人所该有的。目前一般人,缺乏勇敢创造的精神,于是就犯了怠惰病、保守病、模仿病;不肯挺起脊梁,努力去做一番创造的事业;小则影响自己的一生,大则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该自己下一番察验的功夫,看看是不是有病在身,努力鼓起创造的精神,驱逐病魔,改变生活态度,养成创造的人生观。
在作者看来,一般人“不肯挺起脊梁”,是因为他们:
因循苟且
体弱多病
胆小怯懦
心灰意冷
2017年1~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网上零售额19180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617亿元,增长25.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3%,18.4%和29.5%。
2016年1~3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绝对量约为多少万亿元:
3.0
3.5
4.0
4.5
2008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地区分,总额最高的比总额最低的多()亿元。
883.2
4979.6
4156.4
4567.8
以下关于该省城镇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户均保有量的说法,能从资料中推出的是:
2009年家用电脑的户均保有量比2004年高一倍多
2009年所有耐用消费品的户均保有量均比上年更高
家用汽车是2003~2010年间户均保有量增速最快的耐用消费品
2010年移动电话的户均保有量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的2倍
大运河北京段在北京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下列有关中国大运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大兴七个区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水道最长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