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世界没有“安慰奖”,作品自身的水准远比空谈“磨剑”的口头功夫来得重要。更何况有些标榜的“年数”,还未必真实。所以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少一些磨剑,多一些真诚。当然,这绝对不是说文艺作品不需要反复打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文艺作品需要真诚与耐心的打磨,我们才更应该对那些放卫星般的“数年磨一剑”说不,因为它将真正打磨作品的心血廉价化了——如果一个人用几个月把自己十年前想到的点子写出来就算是十年磨一剑的话,那些真正在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一遍遍呕心沥血、钻研雕琢的人,我们又该如何赞扬他们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文艺作品不需要长时间打磨
标榜数年磨一剑都缺少真诚
作品耗时与创意起始点无关
作品价值无需强调创作艰辛
在一些地方,夜间经常能看到美丽的极光,这种奇异又神秘的极光一直吸引着我们。产生极光的原因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现在所知,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之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红、绿或蓝等色的极光。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息息相关。每逢太阳活动积极的年份,可以看到更为壮观的极光景象。当夜晚来临,红、蓝、绿相间的光线布满夜空中,场面极为壮观。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大部分地区还是看不到极光
极光的形成与太阳活动相关
极光场面极为壮观
极光是怎么形成的
1999年,某学院首次举行举重比赛。在这之后,每年举行一次,直至2005年比赛终止。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有四个系得过冠军:中文系、历史系、化学系和数学系。比赛结果如下:
1.在同一年内没有并列冠军队
2.数学系是唯一连续几年获胜的运动队
3.中文系既没有在1999年获胜,也没有在2005年获胜;化学系也是同样情况
4.历史系在逢偶数的年份中都没有获胜过
如果数学系在1999年的比赛中获胜,在2005年的比赛中也获胜。那么下列哪个判断肯定正确:
如果化学系在2000年的比赛中获胜,那么中文系在2003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历史系获胜两次,那么数学系在2000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数学系连续获胜三次,那么历史系在2003年的比赛中获胜
如果中文系和化学系相继获胜,那么历史系只能获胜一次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实验鼠体内用干细胞成功培养出活动的心脏组织。这一突破性进展意味着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人们将无需担心在器官移植中出现排异问题。据澳大利亚媒体8日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一只实验鼠体内植入一个有血管的特制空腔,然而把从其他实验鼠身上提取的干细胞加入这个空腔内。一段时间后,这些干细胞长成不同类型的组织,其中包括跳动的心脏组织。研究小组负责人莫里森教授说,这项成果将最终使得人们能用干细胞按需制造各种器官和组织,比如完整的心脏或修补心脏缺陷时所要用的“补丁”。如果器官和组织是用患者自己的干细胞制造的,移植后就不会出现排异反应。但他说:“我估计这项成果要进入实用还需10年。”目前,该小组已成功培养了乳房组织、肌肉、能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组织等。研究人员计划在几年以后开始人体试验。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研究小组通过在一个有血管的特制空腔内加入干细胞来培养多种组织
在实验鼠体内用干细胞培养出活动的心脏组织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人的乳房组织、肌肉、能产生胰岛素的胰腺组织等的培养已获成功
如果采用患者自己的干细胞制造器官和组织,移植后就不会出现排异反应
动物外壳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历史中的革新事件,对塑造身体构型、保护脆弱软体以及实现生态扩张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断生长的壳体也会阻碍动物运动、消耗更多能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一些带壳动物演化出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断壳,即通过分泌隔板及溶壳物质断掉壳顶部分,但它何时起源又如何演化一直是个谜。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日前在云南玉案山组碳酸岩夹层中,发现了一类距今5.18亿年前的新型软舌螺动物——断壳桶螺,他们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技术,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首次复原了其完整的断壳过程,为揭示动物断壳行为的起源与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古生物学》上。
关于断壳桶螺的研究,文中没有提及:
技术手段
文献依据
重要价值
成果形态
我国全年降水量、河川径流量60%~80%集中在汛期;同时,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南方地区相差2~4倍,北方地区相差3~6倍,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相差10~15倍。天然来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匹配,很多地区出现旱涝急转,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聚。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仅30%,2020年已达63.8%。城市群尤其中心城市水资源保障问题将日益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我国降水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衰态势可能会进一步持续
我国水资源分布失衡、供需矛盾突出,与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关
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1、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树木的成长有什么关联呢?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斐波那契数列表现为树木的年轮增长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中的应用
斐波那契数列表明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
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专门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用于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大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降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及其用途
太空“清洁工”依靠其自身设备的摄像机多方位搜索太空垃圾
太空“清洁工”在和太空垃圾一起烧毁的过程中还能控制下落时间
太空“清洁工”的质量轻,成本低,因此能和太空垃圾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一同烧毁
我国全年降水量、河川径流量60%~80%集中在汛期;同时,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变化显著,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南方地区相差2~4倍,北方地区相差3~6倍,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相差10~15倍。天然来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匹配,很多地区出现旱涝急转,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聚。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仅30%,2020年已达63.8%。城市群尤其中心城市水资源保障问题将日益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我国降水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衰减态势可能会进一步持续
我国水资源分布失衡、供需矛盾突出,与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关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半岛的阿尔马塔夫遗址中已清理出9000多件遗物,其中90%以上为当地的朱尔法陶,包括一件完整的朱尔法夹砂红陶罐;西亚釉陶仍为孔雀绿釉陶和熔块胎陶;中国产的瓷器有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白瓷、青白瓷及广东地区产酱釉粗瓷等;另有泰国产青瓷。中国产的瓷器年代以明中晚期至清代为主。此外,出土了较多的玻璃手镯,还出土了一件侈口、细颈、圆形扁腹玻璃瓶。参考中国瓷器的年份,该区至少存在一个16至17世纪葡萄牙占领时期的人类活动层。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出:
阿尔马塔夫最具地方特色的陶器是朱尔法陶器
明初中国已与阿尔马塔夫存在频繁的官方往来
阿尔马塔夫是古代亚欧文化艺术交流的集散地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时期的阿尔马塔夫繁荣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