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说到“官吏”,一般都笼而统之,一概叫“官吏”。实际上,“官”与“吏”乃是两回事。就其来源来说,“官”是指朝廷命官,是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的,而“吏”却是官雇佣的人员,也叫做幕僚。对于现代社会,“官”应该是需要选举的人员,“吏”就是公务员。“官”的来源非常清楚:通过科举考试政府任命——所谓“朝廷命官”是也。而“吏”的来源却很复杂:很多科举失利的人开始从幕,并形成了固定的群体,最著名的就是绍兴的师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现在所使用的“官吏”是对“官”、“吏”的误读
在古代,“官”与“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吏”来源不同造成职位高低差距显著
古代“官”、“吏”与现代职位的对应
教师节那天,小白、小黄、小蓝和小紫手里分别拿着不同颜色的花在校园里相遇,小白一看大家手里的花,思索了一会儿,就高兴地宣布她发现的规律:
(1)四种花的颜色和她们的四个姓恰好相同,但每个人手里花的颜色与自己的姓并不相同;
(2)如果将她手中的花与小黄交换,或与小蓝交换,或将小蓝手中的花与小紫交换,那么,每人手里花的颜色和自己的姓仍然不同。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断小白、小黄、小蓝和小紫最初手里花的颜色分别是:
白、黄、蓝、紫
紫、蓝、黄、白
黄、白、紫、蓝
蓝、紫、白、黄
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句中的“锦官城”和“锦城”指的是:
重庆
成都
杭州
苏州
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生动描述了士子在参加完科举考试后获取功名时的愉悦心情,据此判断这位士子参加的是:
会试
乡试
童试
殿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在这一点上,年轻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而且要终身牢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证明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年轻干部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
从山水画史的观点来看,北宋、南宋皇帝虽然都姓赵,但是画风迥异,通常都被分作两部分来讲;明代是朱家的天下,清代姓爱新觉罗,统治者既非一家一姓,时间跨度亦有540余年之久,却常被合在一起讲述。这是因为政治史和美术史并不一定要平行,换言之,明清两代绘画史的主要潮流几乎全受元代画风的影响,临摹风盛,创意式微,不像两宋绘画有着显著不同的特色。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宋代帝王很少直接干预绘画创作
元代绘画继承了两宋绘画的特色
明清两朝的绘画风格具有相似性
绘画研究中应特别注重时代背景
清代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此联告诉官吏,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非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做出了什么政绩。
最能概括上面文字的一项是: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为官要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
为官既要廉政,还要勤政
为官不光要廉政,还要勤政,要有功于民
下列诗句背景与科举制实行无关的是: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假如古代某位考生在参加某级科举考试中获得“解元”,即该级考试第一名,那么,他之后通常应参加的更高一级考试是:
乡试
殿试
会试
童试
在我国的传统花卉中,紫薇花算得上是名花之一。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数月,素有“百日红”之美誉。南宋《全芳备祖》的作者陈景沂,甚至将紫薇花赞为“花之圣”。按常理来说,这种艳丽如霞的奇葩,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奇怪的是,古人虽留下许多歌咏紫薇的佳作,却在“绘事”方面甚少留下墨迹。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紫薇花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
紫薇花为何被称为“花之圣”
历代诗人歌咏紫薇花的名篇
古代画家为何很少画紫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