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某位当代著名画家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减法”之喻,颇为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唐宋时期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在意境创构上的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的差异
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尚“简”精神的影响
某人向单位圆形状的靶子内投掷一个靶点,连续投掷4次,若恰有3次落在第一象限的位置(假设以靶心为坐标原点,水平和铅直方向分别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为:
如果生命的进化一直稳步向前,未曾经历任何挫折或提供了特殊机会的时期,要划分地质年代将非常困难,能够轻易分辨出地质年代,是因为地质学家们所说的“动物群演替”,也就是物种突然出现或消失的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些事件看作时间的关口——在那一刻,一个时期,通常代表着一种气候,让位于一个新的时期,一种新的气候。只有三种变化因素,强大到能够开启时间的关口——大陆漂移、星系碰撞和诸如温室气体等气候变化动力,所有这些因素的运作方式都不同,但它们通过同样的办法来推动进化——死亡和机遇。
据此可以推断:
地质学家分辨地质年代未曾遭遇过任何挫折
气候的变化并不一定带来物种的变化
只有大陆漂移才能开启时间的关口
“动物群演替”是划分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
某商店促销,购物满足一定金额可进行摸球抽奖,中奖率100%。规则如下:抽奖箱中有大小相同的若干个红球和白球,从中摸出两个球,如果都是红球,获一等奖;如果都是白球,获二等奖,如果是一红一白,获三等奖。假定一、二、三等奖的中奖概率分别为0.1,0.3,0.6,那么抽奖箱中球的个数为:
5
6
7
8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是客观的
是有限的
是可知的
是相对的
中国当今的伦理学研究,至少有两种基本取向。一是接受西方的某些基本价值,按照西方的现代价值来探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新的伦理与道德;另一种取向则是试图回归中国的传统价值,从儒家等传统思想中获得理论资源来重塑中国的伦理与道德。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理论脱离实际太远,无法落地生根,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常道德思维有其独有特点,如果忽略甚至违背这一特点,伦理学理论就很难为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形成日常的道德共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
当今中国伦理学研究的瓶颈
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伦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个空的容积为64升的鼓形圆桶上有A、B两孔,一种蒸馏水从A孔流入同时从B孔流出,如果通过A孔的流速为3升/小时,那么在B孔的流速为多少升时才能保证用96小时恰好装满该容器:
甲杯中有浓度为20%的盐水1000克,乙杯中有1000克水。把甲杯中盐水的一半倒入乙杯中,混合后再把乙杯中盐水的一半倒入甲杯中,混合后又把甲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乙杯中,使得甲、乙两杯中的盐水同样多。问最后乙杯盐水的浓度为多少:
6%
7%
8%
9%
性格色彩学将人的性格分为红、蓝、黄、绿4种颜色。它认为红色性格的人是快乐的带动者,做任何事情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乐,心态开放,喜欢体验新鲜的东西,情感丰富而外露,容易情绪化,随性而又善于交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符合红色性格特征的人物是:
猪八戒
林黛玉
宋江
诸葛亮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