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动物实验,结果积极
②志愿接种,临床研究
③获准上市,批量生产
④获取样本,分离毒株
⑤灭活减毒,制备疫苗
⑤④②③①
④⑤①②③
②④①③⑤
③④①⑤②
2020年12月,德尔黑和三位同事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文章,他们认为葛洛格将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了。潮湿的环境使植物生长茂盛,这为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荫蔽。因此,动物在潮湿的地方往往颜色更深,以伪装自己。德尔黑说,许多温暖的地方是潮湿的,但潮湿又凉爽的森林也是有的,比如塔斯马尼亚的森林,那里也有最黑的鸟类。
从这段文字可推断出:
德尔黑的观点,动物的颜色在温度低的地方会是浅色的
葛洛格的观点,温暖而潮湿的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葛洛格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深色的
德尔黑的观点,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鸟的羽毛颜色会是浅色的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10%左右。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近50年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状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动植物灭绝速度逐年加快
环境恶化导致动植物灭绝或濒危
我国动植物物种比较丰富
高等植物比野生动物更需要保护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并且说:“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这段文字的要义是:
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组织并未自觉、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要解决生态文明的建构问题,必须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作为理论基础
观察,是对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考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什么叫在“自然条件”下呢?这是指人对自然现象不加任何控制,比如考察自然界的动物,而不是动物园中的动物。但这种考察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把视觉积极调动起来“观”,让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察”,观其特点,察其同异,目的是发现其中具普遍性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联系,最后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关的事实基础。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解释:
“观察”的含义
“考察”的含义
“自然条件”的含义
“观察”与“考察”的区别
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从哲学的角度,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物质与意识
认识与实践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静止与运动
在全球范围内,各类有声读物成为一些音频平台快速成长的业务板块,主打声音的娱乐节目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耳机销售正在强劲增长,有估算显示:2019年全球耳机销售额接近210亿美元。据此,有人认为,一个“听时代”正在到来。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
不爱“看”而爱“听”的听觉型学习者群体人数众多
“听”为越来越多喜欢利用碎片时间的现代人提供了多线程工作的可能
从趋势来看,从文本到广播,从视频到VR,媒介形态与时俱进、不断立体化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12岁至35岁人群中的近半数,即11亿人因经常戴耳机收听音频信息正面临听力损伤的风险
某喷绘机每次同时单面印刷2张广告布,每印1面需要1分钟,广告布印后需晾干2分钟,现需双面印刷15张广告布,则至少需( )分钟的印刷时间。
15
16
17
19
大多数植物只能在0℃以上的环境中生长,到了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甚至会被冻死。而某种植物却恰恰相反,不但不怕低温寒冷,相反只有在0℃以下才能生存。极地的岩石给这种植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由此可以推出:
这种植物只能在极地的岩石上生长
一般植物生长的环境也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
这种植物在0℃以上环境无法生存
0℃以下只有这种植物可以生存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记诵之学,读私塾要“念背打”。现在看来,除了“打”可以商榷之外,念书、背书的好处之多就不必多说了。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出作者的意图是:
说明读书在精不在多
劝导大家看点看不懂的东西
肯定中国传统教育的“念背”之法
指出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经典作品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