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往往不在于建了多少高楼大厦,更要看弱势群体有多大程度的尊严,生活能否得到基本保障。平时如此,疫情防控期间同样如此。防控任务艰巨,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兼顾每一个群体,实属不易,但越是如此,越要关注最需关注的人:大众的生活越是被按下暂停键,越要关注那些生活无以为继的群体,为他们输送温暖和信心。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意在强调:
城市的硬件设施水平对城市治理而言处于次要地位
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对城市治理尤为重要
疫情防控期间更要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疫情防控期间保障民生尤为关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福利经济政策,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二战后的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包容性创新是指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而进行的创新,主要就是让更多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使创新成果扩散到所有的人群,从而增加民众的创新机会和能力,使所有人都从创新活动中受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包容性创新的是:
甲公司综合运用卫星通信、全息影像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为偏远的农村提供医疗服务
乙公司研发出一种低成本冰箱,仅卖376元
丙公司研发出一种白内障治疗仪,将白内障的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相关部门推出火车票网上售票系统
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动用公帑给低保户予以生活保障,过年过节给弱势群体送慰问金,都属于政策倾斜——某个人穷,某个群体生活有困难,很多时候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造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种倾斜恰恰是在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是,反观“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予以加10分投档录取”,这种优惠取之于谁用之于谁呢?高层次人才子女有“不足”需要补吗?这种“补”所损害的其他人的子女,他们又何尝“有余”?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高层次人才子女考试加分政策有损公平竞争
政策倾向于弱势群体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体现
政策可以倾斜,但在倾斜时不能有违公平正义
政策倾斜要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社会融入是指那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社会融入的是:
余秀华克服脑瘫带来的身体不便,无视村里人的歧视,最终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成功
小王出狱后饱受歧视,最终以善良、坚忍改变了大家的看法,获得人们的尊重
小刘从银行辞职后,开了一家投资公司,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公司发展迅速
徐先生为圆大学梦,在65岁时不顾他人看法,备战高考,最终考入某大学
2009年元旦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日,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该厂1999年古筝产量约是1992年的:
2.605倍
2.681倍
2.717倍
2.793倍
某村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有一批帐篷捐助给受灾群众,但捐助人没有留下姓名就悄然离去。事后,村民经过多方了解,得知以下事实:
(1)这批帐篷是由一辆大卡车运来的。
(2)如果张华不参加这项捐助活动,王刚也不会参加。
(3)李伟不会开大卡车。
(4)捐助者在上述3人之中,没有雇佣他人。
由此可以推出:
3人都是捐助者
王刚一定是捐助者
李伟一定是捐助者
张华一定是捐助者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的值为:
12987
12985
11988
1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