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09年增长率计算,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将达到( )。
2291.45元
2309.37元
2345.86元
2326.21元
受2022年三季度实际GDP出人意料上行的影响,欧元区2022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区内19个国家全年平均增长率达3.3%。但四季度经济发展呈现下行趋势,进入2023年,经济活动仍在惯性减速。欧洲央行据此发表声明指出,2023年,欧元区将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
欧洲央行的观点若要增强说服力,可以补充的前提是:
①两位数的高通货膨胀率没有减弱迹象,犹如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经济危机
②制造业PMI已连续6个月低于50这一荣枯线,表明生产经营活动在持续收缩
③经济衰退预期和各种风险交织,降低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使市场需求萎缩
④整个世界经济可能走弱,使欧元区面临外部需求不足,国际收支失离的困境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下图是一辆汽车行驶在道路上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汽车在第6分钟的时候回到原出发点
汽车在第2分钟的时候距离出发点最远
汽车在第2分钟的速度与第6分钟的速度大小相等
汽车在0-2分钟时的加速度与2-4分钟时的加速度相同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53元,同比增长10.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421元,同比增长8.5%;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760元,同比下降0.6%;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41元,同比增长28.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31元,同比增长10%。
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81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
2014年1-5月A区农村居民四项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5.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
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
2022年,表中所呈现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类别中,同比增加超过120元的有( )项。
1
2
3
4
台湾海峡、渤海海峡、琼州海峡是我国三大海峡。关于三大海峡的地理位置,从北到南正确的是:
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
渤海海峡——琼州海峡——台湾海峡
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丁磊养猪,柳传志卖水产,刘强东种大米……如今IT业精英们纷纷“带甲归田”,在继续做强信息产业的同时,大手腕投资农业。从最前沿的电子科技,到最传统的农耕养殖,旁人看来这风马牛不相及,但面对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实力弱的中国农业,IT界的骄子们“守望麦田”的背后,看中的是其未来发展潜力。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我国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IT业精英们的目光向农业转移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我国农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2004~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40亿元、4216亿元、5123亿元、6412亿元、7600亿元,逐年大幅度攀升,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值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增长速度。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7.0%和43.7%,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势头喜人。2003~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分别为3107.4亿元、3769.7亿元、4061.4亿元、4500.1亿元、4912.1亿元、5982.6亿元。2009年为7000亿元左右,但正常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缺口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农村文化市场有待深入开发。
2003~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的差距:
最小为0.9%
呈现出扩大趋势
最大为3.5%
平均为2.1%
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80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412元,增长12.4%;人均经营净收入2210元,增长29.0%;人均财产性收入649元,增长24.7%;人均转移性收入5709元,增长12.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加2279元。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63元,同比增加532元,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42.5%。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2520元,增长12.9%。其中,人均农业纯收入1897元,增加173元,增长10.0%。人均牧业纯收入463元,牧业收入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连续下降后,增速大幅度回升至30.1%。这主要是牧业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生猪价格大幅上涨所致。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702元,增加101元,增长16.7%。其中,人均第二产业纯收入193元,增加11元,增长5.8%;人均第三产业纯收入509元,增加90元,增长21.4%。人均财产性收入229元,增加26元。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长24.4%。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比上年增长:
6.0%
16.7%
13.7%
21.4%
“互联网政治”是指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府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中国政府网站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历程。自从1998年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建成开通,到现在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基本上都建立了正式网站,行业信息网、省级、地方级以下政府站点也陆续建成、开通。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亲切交谈时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开启了网络问政的元年。2009年及2010年两会前夕,温总理两次亲临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互动、畅所欲言。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网络参政议政都给予了包容、理性、乐观的态度,并积极倡导。国务院新闻办公开表示,言论发达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鲜明特色,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言论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民间”互动模式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因素。
“政府—民间”互动模式的意义在于:
方便了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质询权
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