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社会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问候语也会随之改变。这表明:
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某车库有10个并排的车位,有3辆不同的车要停进这10个车位之中,而且彼此不能相邻,则有多少种不同的停放方法?
336
246
156
66
某科室共有8人,现在需要抽出两个2人小组到不同的下级单位检查工作,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420
840
210
260
某科室共有8人,现在需要抽出两个2人的小组到不同的下级单位检查工作,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210
260
420
840
作为领导者,要心胸宽广,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见,要既能坚持原则又能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打击报复
听之任之
同情怜悯
灵活处理
资本的自然属性是逐利性,但资本也_______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当资本的逐利性与其社会功能不能_______共存时,这就要求政府充当社会属性的执行者和监管者,因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必须 和平
必需 和谐
必需 和平
必须 和谐
汉字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社会作用。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作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著名论断。文字是一切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政治得以实施的首要凭借,是前人将知识和智慧传给后人、后人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最重要的工具。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是经典文献赖以存在的基础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由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所形成语言的差异。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使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方言是:
东北人称膝盖为“波棱盖儿”
小张去台湾交流学习一年后回来,一天她对妈妈说“我宣你”(意思是“我喜欢你”),弄得妈妈一脸茫然
旧时一些老北京生意人特创了一些表示数字的词语,如“旦底、空工、横川、侧目”分别表示“一、二、三、四”
古代“金”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2014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决定今年启动上海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根据方案,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实行统一考试,考生再选择3门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总分为660分。语文、数学、外语参加在6月的统一高考,满分各为150分,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选择较好成绩计入总分。考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每门考试以满分70分计入总分。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办学特色选择不超过3门的科目要求,考生只要满足其中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
根据上海改革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等13门科目,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合格”是高中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此外,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除合格性考试外,还增设等级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并参加考试,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和阅卷,成绩按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13门科目的合格考与等级考分散在高中三年,学生均只能参加一次,随教随考随清。
从2010年《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到2014年9月19日上海版的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四年的时间里,上海始终在系统完整地考虑开展教育考试改革。这次的高考改革方案,被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也最复杂的改革,最终出台的方案是平衡公平性和科学性、理想方向和现实条件的结果。
上海高考新方案颁布后,社会舆论出现了多元的不同声音,如认为新方案增加了学生的复读难度,增加了学生区域间转学的难度等,这说明:
政策方案的形成是个渐进完善的过程
政策方案的落地需要完善配套措施
政策方案的最终实施不可避免会给部分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
政策方案的制定需要兼顾实施的可行性
人们在乘坐小船时,应尽量坐下,站立会降低小船的稳定性,其根本原因是:
人和船的整体重量增加
人和船的整体重心变高
船的行驶速度增加
水流波动幅度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