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下列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养老保险范畴
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是已退休的老年人
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实行差别化待遇保障政策
因突发疾病住院产生的护理费用属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范围
________________。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促进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提升
人工智能助力社会自动化、服务精准化
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预警等领域应用拓展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 )。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彻底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参与脱贫攻坚和现代农村建设
中国近百年来的法律制度变革总体而言是以推动社会现代化为导向的,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精英对现代中国前途的判断和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并适应了现代城市和都市经济社会生活的需要。但由此带来主导整个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与农村生活现实需要不仅有差距,有时还相差甚远。
上文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接下来文章最有可能讨论的问题是:
法律制度与现代中国
法律制度与农村生活
法律制度与都市经济
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
社会保险包括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生育保险等,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保险是一种缴费型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一般而言,各类社会保险的缴纳费用=缴费基数×缴纳比例),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并承担最终责任。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创新式的改革、发展时期。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定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统账结合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形式新情况,企业对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的呼声较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新的要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地可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2019年,B市率先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预计今后每年可减轻该市企业社保费缴费负担超百亿元。
根据行业的风险性质不同,工伤保险缴费的比例也不同。假如B市某企业所属行业类别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一直为0.5%(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在按照工伤基数下限为其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况下,2019年每名员工缴纳的工伤保险金额约为10年前的( )倍。
1.46
2.27
3.41
4.23
后世学者常常将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探究,却很少有人观察到几乎同时发生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同时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至少在经济领域,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与甘地的非暴力主张很可参照。
作者写作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联系紧密
学者忽视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1919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受到甘地主张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俄国和印度两大思潮的影响
小张放假回到农村,发现一个种子堆,好奇的小张把手伸到种子堆里,发现里面温度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
天气热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保温作用
2013年1~8月,全国村卫生室诊疗人次同比增加:
8840万人次
9140万人次
10140万人次
11940万人次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将基本建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农民进城的数量越来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要推动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关键是提升整个社会对适老化改造的思想认识,实现适老化改造特别是居家适老化改造“心理无障碍”。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引导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政策与价值,转变老人、子女和社会对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认知;同时,要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载体,打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样板房,强化直观感受,转变老人的传统观念,让老人逐步形成“为养老服务买单”、让子女形成更加关注父母居家养老环境的社会意识,提升适老化改造的家庭主观能动性。
这段文字强调要:
平衡主体利益,因地制宜推动适老化改造
统筹各方资源,激活适老化改造的多元力量
补位标准规范,提升适老化改造的品质与效率
加强宣传引导,做到适老化改造“心理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