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农场有一批大米需运往市中心的超市销售,现只租到一辆货运卡车,第一次运走了总数的五分之一还多60袋,第二次运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少60袋,最后还剩220袋没有运走,则这批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400
450
500
640
我国关于云的正式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应同》将云分为四类:山云、水云、旱云、雨云。秦汉时期民间还记录了各种不同的云图。至于更为细致的划分和命名,古人依照的也是云彩外观、位置、颜色及其动态特征。例如《史记》中记载的“庆云”是指彩色、象征祥瑞的云;《升庵全集》中的“犁头云”指的是台风前移动迅速的云片;《西京杂记》中“矞云”是指绚丽的高积云。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看云识天气有着重要意义,古代的这些云彩命名更多是为农事生产生活服务的。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古代中国对云的命名
古代中国记载云的文献史
看云识天气对古代农业生产的意义
古人对云这种天气现象的认识过程
为了节约水资源,某城市规定每人每月不超过5吨,则按2.5元/吨收费;超出5吨的,超出部分按4元/吨收费,每次收费时用水量都按整数计算,已知胡家3口人,熊家4口人。某月月底结算时,胡家收费69.5元,比熊家多交了15.5元。那么,熊家该月用了多少吨水?
20
21
22
23
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都来源于历史生活,下列成语、主要人物及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窃符救赵——魏无忌——春秋
封狼居胥——卫青——汉朝
东床坦腹——王羲之——东晋
目不窥园——范仲淹——宋朝
从绘画类别上看,人物画发展最早,涵盖内容也最为广阔。从人物画的演进层次来看,先是由鬼神而至人间,其目的在于“用”;然后由丹青而趋水墨,其演变则在于“艺”。汉代人物画都与灵魂鬼神有关,宗教意识浓厚,艺术追求的意义不太明显,都应归于“用”之范畴;东晋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开始脱离“用”的范畴,转而追求艺术的本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说的正是前一半;“近于艺”的后半段,实际是从唐宋时期才开始的。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汉代人物画基本以实用为目的
张彦远对东晋人物画评价不高
顾恺之带来了绘画工具的革新
唐代人物画比汉代更具写实性
下列地质景观与景区对应错误的是:
丹霞地貌——贵州赤水
火山口湖——云南洱海
花岗岩山地——黄山莲花峰
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一户3口的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城市大了,人口多了,治安、卫生、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城管应运而生。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是:
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出现在夏商周的“三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是中国历史上首座设置城管的城市
规模较小的城市即使没有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也不会出现治安、卫生、交通等问题
古代城管的职能综合了现代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机关的部分职能
世界级钢琴演奏家每天练习弹钢琴不少于八个小时,除非是元旦、星期天或者当天有重大的演出项目。
如果以上论述为真,以下哪个人不可能是世界级钢琴演奏家:
某钢琴演奏家在某个星期的星期一、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天都没有练习弹钢琴
某钢琴演奏家连续三个月没有练习弹钢琴
某钢琴演奏家几乎每天练习跑马拉松四个小时
某钢琴演奏家连续三天每天练习弹钢琴七个小时,并且没有演出项目
人们常说“品牌瓶装水品质更好”。美国广播电视网做了一个口味测试:把不同品牌的瓶装水和纽约市中心的公用饮用水装入同样的杯子中,要求人们对这些水进行品尝并评定等级,结果评价最低的是一种品质受到广泛认可的某品牌瓶装水。
以下最能解释以上矛盾现象的是:
人们会根据价格因素来判断商品的好坏
不同品牌的瓶装水的口感确实存在着差异
纽约市中心的公用饮用水已经达到了瓶装水的品质
物品包装会影响人们对其品质的评定
某景区门票夏季打7折、冬季打3折,对8岁及以下儿童免门票,缆车20元/人次,游乐设施10元/人次。小朱去年夏季和冬季都带4岁的儿子去该景区1次,每次都陪孩子坐缆车1次、让孩子玩游乐设施1次。若他们两人夏季在该景区的游玩费用比冬季多50%,则该景区门票的全价是:
100元
90元
80元
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