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视作品,要想有高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必要的包装宣传缺一不可。电影《暖》上映以来票房价值不佳但实际上质量堪称上乘。因此,看来它缺少必要的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
这段话表明:
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或价值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决定的
一个影视作品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不高,可能与它缺少必要的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有关
影视作品本身的质量不能影响到它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
只要加强广告宣传和媒介炒作,质量不高的作品也一样可以有高的收视率或票房价值
在人事科科长人选问题上,某局决定由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投票产生,得票前三名作为候选人,每人只需在本局职工名单上打勾即可。
计票组发现,刚毕业的张浩没有打任何人的勾;
凡是对赵杰打勾的人,王明对这些人都打了勾;
没有得全票的人李紫露都打了勾。
由此可以推出:
王明和李紫露相互没打勾
王明和李紫露相互打了勾
王明选了李紫露,但是李紫露没有选王明
王明没选李紫露,但是李紫露选了王明
①影视作品中弥漫着严重的虚假表演之风,要么演员演技严重不足,要么行为举止极为做作、夸张,同人物性格和剧情环境严重脱节
②影视作品的故事设计越来越脱离艺术创作因果律的要求,距离艺术真实渐行渐远
③影视剧作品中,剧情叙事、演员表演和声画语言是作品的三重根本要素
④国产影视剧中还充斥着许多虚假的场景道具和奇观设计
⑤国产影视剧所普遍存在着的虚假化现象,在此三要素层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⑤③①②④
①③②⑤④
③⑤②①④
⑤②③④①
①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使用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亦如以往所有关于汉语命运的讨论,总是要有一个“替罪羊”被推出来,在许多受访者口中,这次轮到了网络语言。
②网络带给传统语言生活最大的改变,是大大加速了互联互通的效率,把每位网民都推向了______的广场,使面向公共空间说话,从少数精英的特权变成了人人可享的服务,网络大大加速了语言发展和演变,激发了全民的语言热情。然而,全民进入网络空间,难免______;来得太快,难免让人不适应,自然也带来焦虑。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伦理的(如隐私),经济的(如虚拟货币),文化的,自然也少不了语言本身的。
③语言规划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塑造什么样的语言样态,也就培育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古诗词和复杂灵动的修辞有其恒久的价值与魅力,但不要忘记,在唐诗宋词滥觞的岁月,它们也是因适应当时的文人语言生活才获得发展的。回到今天,不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很难要求话语里也三句一成语,五句一典故,而恰恰相反,不同于直接生硬的引用,在这个网络时代,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语言文化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经典咏流传》把古诗词唱出来,新造成语用四字格描述今人情绪,《中华新韵》让古体诗用普通话读着也有味道,突然爆火的夸夸群更让灵动的修辞炫出了天际,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模因理论告诉我们,经典的文化元素会在每个时代流行,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语言生活依然在有序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很好地适应着语言生活。
④因此可以说,社会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退化,而要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语言能力,则有赖于建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有效的引导,而非强制的教育,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没有语言能力的提升,很多当代作家回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大学时获得了巨大发展,不因种种课程,纯是向家人、恋人、好友大量写信锻炼了语言的风格和魅力。我国的应试文化和教育现状让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自由地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言说心声。恰恰是网络空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语言生活规划者需要做的就是鼓励更多优秀的语言作品产出,压制极少数低俗恶俗的词汇与表达方式,把最大的自由空间还给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去激发语言创造的热情。
⑤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建议青年训练自己的语言,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证明全社会的语言意识正在觉醒,意识到语言和语言生活是需要规划,需要建设的。相信人人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又有引导的语言生活,就可以既做心口一致的君子,也做美言美语的贤人。
作者举出《经典咏流传》与《中华新韵》的例子,目的在于( )。
说明中国传统语言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
说明现代人应该从传统语言中汲取精华
阐述经典语言在网络时代同样焕发生机
阐述经典文化元素在每个时代都会流行
微博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之后,由于其易于复制和传播,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微博文学随之_______。此前,手机阅读已相当普及,这无疑为微博文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短小,微博文学仍属于网络文学的_______,可以运用文学审美标准来衡量优劣,分析创作特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登堂入室 分支
水到渠成 范围
接踵而至 成员
应运而生 范畴
“我最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英国的、法国的、古典的,我都爱读。”
上述陈述犯的错误是:
划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标准混乱,前按国别,后按时代
外国文学作品,没有分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
没有说是外文原版还是翻译本
没有说明最喜好什么
我国古代大有慷慨悲歌之士,下列诗句与作者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亲射虎,看孙郎——苏轼
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煜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诗句的作者是:
李清照
欧阳修
李商隐
苏轼
叶嘉莹先生曾指出,诗歌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唤醒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部作品,假如充斥着庸俗、低俗的元素,弥漫着无聊、空洞的气息,或许能赢得一时火爆,但却难言持久。更别说,那样的作品除去发泄、抱怨之外,对于心灵成长,文化的发展又有何益可言呢?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有真正纯粹的优雅文化才能打动人心
有意义的作品才是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
诗歌的作用在于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渴望
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必然是截然对立的
从一般视角看,充分陈述法律理由有助于促进公正,但本书《司法的逻辑:实践中的方法与公正》作者却提出:司法中是应该作出法律论证,但这种法律论证不应该追求“充分”。为什么?首先,“充分”是指除了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和一般形式逻辑推理加以论证这两种方式之外,对其他辅助性论证资源的大量使用,辅助性论证资源则主要包括说理方法、经验常识、法律原理。多数情况下,仅仅运用细节化的明确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推理,这种论证只会让人感到“本来如此”,而要实现“很有道理”的论证,则势必需要不断地使用说理方法、经验常识和法律原理等。
然而,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其一,人们关于“说理方法”的日常经验,本身就是复杂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文本,以模糊思维和飘逸说理为特征,典型如《论语》《老子》,而西方许多经典文本,却以分析思维和精细说理为特征,两种思维说理明显不同;其二,日常生活的论证语境和法律过程的论证语境存在较大区别,后者比前者更凸显利益以及是非立场的纠葛,参与者及旁观者对后者中的论证,审视、期待、要求显然更高,从“经验常识”展开理由论证,总会引发新的疑问和追问;其三,在法学话语及法律实践话语中,关于“法律原理”的争论不胜枚举,在中国法学甚至世界法学中,几乎难以看到一个法律原理未曾遭遇反论,且法律原理常涉及规范问题,注定在价值上有主观性。
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法律论证是否充分与争议的化解、裁判的正当性、司法公正之间均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单纯”的法律论证,仅适用细节化的法律规定及一般形式逻辑,以展现法律裁判的理由,是最理想的,它清晰明确、难以质疑,几乎能最好、最有效地抵挡外部裁判异议。
上文中提及的“本书作者”对司法中充分进行法律论证的态度是:
赞成
不赞成
不置可否
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