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热潮,原因还在于历史对于80年代“文化批判”之矫枉过正倾向的一种修正和制衡。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看到,将中国现实中一切丑恶现象都与传统文化挂起钩来,是对传统文化的莫大误解;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可以否定,而且是应当大力弘扬的。
下列关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80年代的“文化批判”存在矫枉过正的倾向
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国学”研究热潮始于80年代的“文化批判”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应当大力弘扬
中国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不但综汇了古典诗歌辞赋和民间说唱文学的精华,也用独具民族个性的音乐、舞蹈,展现了艺术创造的聪明智慧。但在当代社会中,有的传统戏曲_______,以放弃艺术法则的代价,试图依附于流行时尚;有的_______,以传统经典的自大心态,不做与时俱进的文化提升与艺术更新。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拉硬套 坐井观天
低声下气 针锋相对
委曲求全 执迷不悟
削足适履 抱残守缺
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样,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为接下来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某木材加工厂非法占用耕地建造厂房,经土地承包经营人张某举报,当地主管部门对该厂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限期拆除厂房,退还土地;没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该厂收到处理决定后未提出异议,超过规定期限2年仍未拆除厂房及退还土地;主管部门也未将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木材加工厂违法占地建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合法
木材加工厂放弃异议、逾期未拆除厂房,主管部门应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当地检察机关有权向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职责
张某对主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行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在今天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有些人认为,全盘西化等同于现代化。事实上,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与西方不一样,它是写意、白描、散点透视,长于感悟和感受,理性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实西方的优秀艺术家也不会用理性来压迫感性,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西方的现代绘画,往前发展的道路上首先受到了日本的影响,说明东方的写意艺术极大地启发了他们,现代主义绘画开始稍稍脱离剖析和实证,最后越走越远。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学艺术的“现代化”,他们的方向是反的——东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是统一的
文学中的感性和理性应该是统一的
中国文学研究不应把西化等同于现代化
中国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存在本质不同
很多人认为,艺术创作是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与模仿,但在某些艺术史家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传统与风格的修改和调整,是不断制作与匹配“图式”的过程。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再现,还是中国宋元文人画对老庄哲学的追随,都是如此。艺术家在准备好想要处理的题材之前,脑海里必然存在某些已知的图式,这些图式是过去艺术家们的成果;艺术家在画布或画纸上开始描绘时,就像置身在一个“镜子厅”或“回音廊”,旧的图式被不断唤起,题材的意义在特定的视觉秩序中,以新的图式再次展现。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艺术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
艺术作品间的相似缘于模仿借鉴
艺术创作离不开已有的传统
古典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文物∶建筑
烹饪∶佐料
故宫∶楼房
诗人∶教授
皮鞋∶布鞋
如今,在城区,“秋白书苑”融入历史文化街区、院落、名人故居纪念馆、大运河,书香与历史文脉、文化名人、古老建筑_______;在乡村,“秋白书苑”与生态保护、农事体验、四季风光_______,市民和游客竞相“打卡”体验;在科技园区,“秋白书苑”植入高科技元素……各具特色的“秋白书苑”,已在常州街巷、乡村_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映成趣 各有千秋 兴起
相得益彰 浑然天成 深耕
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 扎根
错落有致 兼容并蓄 开花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
长效化
广泛化
具体化
常态化
2005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164.51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5.46%。东部地区房屋建筑面积83•8亿平方米,中部地区45.22亿平方米,西部地区35.48亿平方米,分别占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50.94%、27.49%和21.57%。东部地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3.67亿平方米,中部地区30.33亿平方米,西部地区23.69亿平方米,分别占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的49.84%、28.16%和22%。
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其中东部地区28平方米,中部地区23.9平方米,西部地区25.24平方米。
全国城镇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3.2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套数0.85套。东部地区户均住宅建筑面积85.32平方米,中部地区77.96平方米,西部地区85.75平方米,户均成套住宅套数分别为0.89套、0.79套和0.83套。
2005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中非住宅建筑面积为:
58.62亿平方米
56.82亿平方米
52.86亿平方米
53.86亿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