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电脑标志中,“@”是唯一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收藏的标志。它也是网络世界最常用的符号。每个电子邮件都要用到它,在微博里通知他人,也要用到它。“@”在数字世界的使用最早是在1971年。美国技术研究公司BBN的一位程序员雷蒙德·汤姆林森当时正负责开发一个程序让计算机用户能够连接到阿帕网。他决定在电脑网络的地址中间插入这个符号,来区分“用户”和“终端”,这个做法后来被广泛采用,成了今天电子邮件地址的标准写法。因此,雷蒙德·汤姆林森也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被作为电脑符号的由来
“@”在网络中是最常用的符号
“@”入选现代艺术标志的原因
将“@”作为电脑符号的第一人
某班有50位同学参加期末考试,结果英文不及格的有15人,数学不及格的有19人,英文和数学都及格的有21人。那么英文和数学都不及格的有几人:
4
5
13
17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列四幅示意图中,关于三个区域位置,表示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假期里,王老师有一个紧急通知要通知到50位同学,假如每通知一位同学需要1分钟,同学接电话后也可以互相通知,要使所有同学都要接到通知至少需要几分钟:
5
6
7
8
三个书架共放有60本书,如果从第一个书架取出10本书放入第二个书架,再从第二个书架取出5本书放入第三个书架,则此时三个书架的书就会一样多。那么第二个书架最初存放了( )本书。
15
20
25
30
一位厨师和一位作家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谁也不能说服谁,作家气愤地说:“你根本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进行文学讨论。”厨师答道:“虽然我没有下过蛋,但是我对炒蛋的味道却比任何人都熟悉!”
由上述对话推不出的结论是:
作家在论辩中对厨师表示了轻蔑的态度
对话中厨师表现出很高的文学评论水平
作家否定厨师有进行文学评论的资格,其依据的前提是错误的
厨师的反驳把“写作”比作“下蛋”,把“文学评论”比作“品尝鸡蛋的味道”是不对的
有甲乙丙三箱水果,甲箱重量与乙、丙两箱重量和之比是1:5,乙箱重量与甲、丙重量之和的比是1:2,甲箱重量与乙箱重量的比是:
1/6
1/3
1/2
1
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将此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哥伦布开启这次创造历史的伟大航行时,竟然是揣着香料梦想上路的。香料是推动欧洲国家探索世界的催化剂,对香料的渴望和欲求激发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全球探索,成为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②香料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过去的解释大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食物容易腐败,使用香料不仅可以掩盖异味,还可以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然而,这种解释仍然无法让我们理解当时香料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分量。一种物品引发的极度欲望,单看使用价值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如果香料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开端”。
③事实上,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求,更多是基于某种神秘的想象。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人一直在使用东方的香料。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为这种想象提供了空间。而且欧洲中世纪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天堂中飘着香料的味道,基督教众神和死去的帝王们,身上也都带有香料之气。
④因此,人们认为,香料必然产自天堂。所以,当哥伦布向西航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在向着天堂航行,如果能够找到香料,就证明他抵达了天堂。直到去世,哥伦布始终固执地认为,他离天堂只有一步之遥。
⑤香料也是欧洲贵族彰显身份的标志。在欧洲基督时代之前的希腊时期,就有一条从印度通向欧洲大陆的香料之路,不过当时输入欧洲的香料数量较少,自然成为奢侈品。直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香料大量涌入,香料价格开始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对罗马人而言,香料仍是品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是罗马帝国贵族显示排场的法宝,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人批评香料使人变得虚弱,消磨阳刚之气,导致罗马帝国出现奢靡之风。
⑥那时候欧洲人甚至用香料来治病。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当时主导欧洲的医学学说还是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维持四体液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是发生疾病的原因。依据“体液学说”,人的衰老是“内部热力”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使用具有温热作用的香料足以延缓衰老过程。
⑦香料后来失宠了,原因显得很吊诡。欧洲人最初对香料的狂热欲求,开启了纷纷涌向东方寻找香料的历史,也陆续见证了欧洲几大帝国的兴衰。几百年的反复争夺,使得香料产地扩散,产量剧增,再也无法成为某个帝国的摇钱树了。
⑧香料失宠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新航路开辟后,可以调和味道的蔬菜出现,取代了香料的功能。十六、十七世纪时,人们产生了新的嗜好,先是烟草风靡全球,随后则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比香料更加有利可图。
⑨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中象征意义的消失和欧洲消费主义的发展,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转向了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新的时代到来,人们烹饪偏好的改变,更使香料的烹饪功能丧失殆尽。欧洲中世纪的烹饪,寻求的是食物味道的转化,后来寻求的则是食物的原汁原味。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食物被贴上了民族的标签,香料被欧洲看作异域的标志,只有耽于感官享受的民族才会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而不诉诸理性。
同样是基于这种神秘的想象,欧洲人认为香料具有圣洁之气。在基督徒丧葬火化时,香味必须越浓越好。把香料涂抹在遗体上或者同遗体一起焚烧,有着赎罪的意涵。
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到文中哪一位置:
①和②之间
②和③之间
④和⑤之间
⑤和⑥之间
纽约时间是香港时间减13小时,你与一位在香港的朋友约定香港时间6月1日晚上8时与他通电话,那么在纽约你应几月几日几时给他打电话:
6月1日上午7时
5月31日上午7时
6月2日上午9时
6月2日上午7时
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定律,为我们理解太阳系,乃至一切物体质量与施加于其上的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用这些定律描述行星绕太阳如何运动后,牛顿又开始思索:如果有第三个天体(如月球)闯入其间会发生什么呢?当两个(或三个大小和距离差别很大的物体)绕一个中心点旋转时,用牛顿运动定律很容易计算出它们的运动轨道。但如果这三个物体的大小和与中心点的距离均相当,则整个系统将陷入混沌。而一旦混沌发生,就不可能用常规数学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困扰科学家数百年的“三体问题”也由此浮出水面。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
“三体问题”带来的影响
“三体问题”产生的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自身的局限性
科学界对“三体问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