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知:
(1)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了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2)画家曾为乙和作家两个人画过肖像。
(3)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传记是畅销书。
(4)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舞蹈家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雨果这句话意在强调: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受生活存在的制约
人要有物质生活,又要有精神生活
人的存在由高到低可以分出不同层次
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
最能支持以上观点的是:
作文是不能靠别人教的
会写作的作家很少见
祖传的作家很少见
作家的子孙有很多是作家
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一位厨师和一位作家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谁也不能说服谁,作家气愤地说:“你根本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进行文学讨论。”厨师答道:“虽然我没有下过蛋,但是我对炒蛋的味道却比任何人都熟悉!”
由上述对话推不出的结论是:
作家在论辩中对厨师表示了轻蔑的态度
对话中厨师表现出很高的文学评论水平
作家否定厨师有进行文学评论的资格,其依据的前提是错误的
厨师的反驳把“写作”比作“下蛋”,把“文学评论”比作“品尝鸡蛋的味道”是不对的
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反应方面,一般说来,男人灵敏的程度较女人略逊一筹,在这方面,丈夫们经常受威胁,但他们却不愿妻子知道自己的短处,他们护短的手法是沉默寡言,除非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足够的认识,否则就不会随便开口,言必有中是他们的藏拙武器。经常听到妻子说:“我家那位虽然话不多,可很有见地,一句能顶十句。”如果她知道了她丈夫“话不多”的真正原因以及在说出“能顶十句”的一句前要经过多么痛苦的思索,她恐怕不会再用“很有见地”来评价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男人习惯用沉默的手段掩饰自己的弱点
男人的话不多,但是看法很有见地
女人在语言表达和反应方面能力强于男人
男人说一句话要经过痛苦的思索过程
自从19世纪末,欧洲学者在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研究石灰岩溶蚀作用及其地貌,并提出“喀斯特”这一术语以来,人们的眼界已大大拓展,遍及全世界的精彩喀斯特景观,已远远超出了“经典喀斯特”最初的内涵。以桂黔滇川渝鄂湘为主体的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带之一。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重庆武隆被发现和研究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喀斯特奇观,无疑给中国南方喀斯特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列各项中,与文意相符的是:
重庆武隆再次证明了“经典喀斯特”的外延已越来越丰富
重庆武隆再次证明了“经典喀斯特”在中国存在的广泛性
重庆武隆无疑给研究喀斯特找到了区别于南方的有力证据
重庆武隆无疑给世界喀斯特地貌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德国科学家和科学政策制订者的________意识在德国科技强国之路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处于落后地位时,虚心向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学习;而当处于领先地位时,又________,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才使得德国的科研体制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忧患 未雨绸缪
责任 高瞻远瞩
创新 革故鼎新
风险 如履薄冰
作家毕飞宇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美学标准。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学标准是需要建立的
要在心中逐步建立起美学标准
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标准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品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_______________,“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