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产生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下列和上述的分析方法相同的是:
青蛙的双腿对水面的蹬力很大,水给青蛙的反作用力也很大,人们从中受到启示,模仿青蛙发明了蛙泳的游泳方式
齿轮的转速和齿数成反比,即齿轮的齿数越多,齿轮转速越慢
蝙蝠在夜间能够快速飞行,可以躲避障碍物,这是因为它的耳朵能听到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回声。如果把蝙蝠的耳朵堵上,它就会撞到障碍物;如果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却不会撞到障碍物
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
我们身体的生物钟系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光照。研究表明,光照可以有效地欺骗大脑进入“白昼模式”,哪怕当时人的眼睛是闭着的也没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可以用光照疗法来帮助我们调整时差,包括持续光照和不同间隔的闪光,而每10秒一次持续仅2毫秒的闪光最有效。研究还发现,在睡眠时经历过“闪光处理”的人出现困意的周期会延后两个小时。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每次闪光间隙的黑暗都有助于让眼睛重启,从而恢复眼睛对光照的敏感
大部分睡眠时经历“闪光处理”的人的睡眠质量都不会受到闪光的影响
去时区早两小时的城市,启程日日出前两小时经光照疗法的人无时差感
依靠自身来调节时差耗时良久,大概平均每天只能倒过一个小时的时差
谷子大约在5000万年前开始从水稻中分化出来,分化之后的基因组结构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研究人员发现谷子的2号和9号染色体分别由水稻的7号和9号,3号和10号染色体融合而成。同时,他们发现这两次融合事件也发生在高粱的染色体中,由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两次染色体融合事件应该发生在高粱从谷子中分化出来之前。
上述推理需要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高粱从谷子中分化出来发生在谷子从水稻中分化出来之后
高粱与谷子之间的共线性小于高粱和水稻之间的共线性
3号和10号染色体融合之后不大可能再分离开来
谷子由水稻分化出来之后又发生一次染色体融合事件
美国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有一次,他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根本无法用作胶水。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即时贴”的发明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
遇到问题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一种成功的发明可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技术创新的灵感
成功的技术发明来自锲而不舍的努力
从能源看,自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后,石油成为维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老油田一个个衰落、新油田的发现越来越困难,人们不禁担心,这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势必会枯竭,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特别是近十年,科技大发展促进了勘探开发,曾经的技术瓶颈一个个被突破了,许多过去没有经济储量的地区也发现了大油田,剩余可采储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多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勘探技术的发展是提高石油产量的突破口
对化石能源枯竭的忧虑是杞人忧天
科技发展使石油开采焕发新的生机
石油可采储量近十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
审慎原则并不是不尊重科学,而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科研成果的取得及其社会认可,往往代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甚或科学家的终身成就,这就很难保证科学家不会放松科学原则要求而违规;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往往与企业利益相连,企业逐利时难免会刻意隐瞒危害。由于科研的未知性因素和危险的发现难度及时间跨度过大,即使科学家和企业都秉承道德原则,也很难保证能发现科研成果的潜在危害。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对科学成果的应用应当秉承谨慎态度
科研成果应用的潜在危险无法被预测
科学附带的经济效益腐化了科学精神
道德原则是科学研究首要遵循的原则
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的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的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侗族大歌改变了音乐界对中国音乐的认识
世界音乐界一向比较重视西方的复调音乐
侗族大歌具有民间音乐所罕见的合唱方式
贵州侗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我们根据这些把人类的进程划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阶段。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也同样成为我们划分阶段的依据。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的情况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同一个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当一个人专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他在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书法家仅仅是易于专注的一个群体,其他能够专注于工作的人士,同样也可获得长寿,如作家、科学家等,他们中都不乏活了八九十岁甚至年过百岁的长寿老人。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书法家的平均寿命高于普通人
长寿者多是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
写作和科研对人的专注度要求更高
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生理功能
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酷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相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