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如果要论证在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存在一致性悖论,则需要补充下列哪一组证明:
①所有证人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②所有证人都在犯罪现场看到了嫌疑人
③该名嫌疑犯在犯罪发生时的确在场
④该名嫌疑犯曾经犯过同样的罪行
⑤所有照片都体现出了嫌疑犯独有的外貌特征
⑥警察以同样方式对所有证人展示照片
①②⑥
①④⑤
②③⑤
③④⑥
明知要早睡,却忍不住熬夜追剧;明知吸烟、酗酒有害健康,却挡不住烟酒的诱惑;明知运动有益,却一步都懒得走……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缺少健康常识,他们更多的是缺乏一种自律精神。自律的人都会早睡,都会忌口,都坚持运动。如果一个人坚守自律精神,就不会放纵自己,就能够维护自己的生理节律,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所有坚持运动的人都很自律
有的缺乏自律精神的人不缺少健康常识
一个人如果不坚守自律精神,就会放纵自己
维护自己生理节律的人都能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皎洁的白月光中,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月球自西向东自转
月球自东向西公转
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相等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包围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失败者
成功的人生少有挫折和失败
成功是一种心理感受,与现实的物质无关
成功可以自己定义,不用将其看得过于神圣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条河被寄托了这么多的感情,黄河在被尊为“母亲”时,也被赋予了太多的历史_______。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_______跃然纸上。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务 现象
使命 形象
责任 特点
使命 景象
文物看似没有生命、没有声音,但是它们________了历史的风云,寄托着先人的情怀,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博物馆,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瞻仰,与先人的生命接续了起来,在________中实现了与历史的对话、与先人的情感交流,这也是博物馆所追求的文化目标。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历 凝重
浸透 宁静
蕴含 平淡
折射 沧桑
当年的松阳也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________,村里人不是选择进城务工,就是迁居城镇,乡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很多老屋闲置了,破败了,无人管理维护,保存状况________。幸运的是,无数的人因此行动起来,才有了今天_______的松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萧索 奄奄一息 生意盎然
凋敝 危若朝露 朝气蓬勃
凋零 危在旦夕 欣欣向荣
萧条 岌岌可危 生机勃勃
有人认为“意象”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但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证明“意象”在我国的原生性的是:
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与中国的“意象”含义不相同
很多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实际上是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我国古代诗歌诞生远远早于英美诗歌,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是很多英美意象派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意象在南朝《文心雕龙》等著作中有提及,它没有确定的涵义和一致用法,有的指意中之象,有的指意和象,有的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闽南话意思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国内舆论热议,许多报刊纷纷效仿运用。
下列对“给力”一词运用不当的是:
CPI创25个月新高,食品给力74%(《沈阳晚报》2010年11月12日)
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燕赵都市报》2010年11月12日)
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2010年11月12日)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2日)
“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倾斜性,表现为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不由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式或次序去解决。
以下选项中最不能推出的一项是:
在情境不变时,惯性思维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
在情境不变时,惯性思维有利于新方法的产生
惯性思维可能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