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是一名初中生,本学期设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体育共10门课程,疫情期间他每天在家上7节网课,上午4节,下午3节,中午有休息。某天,妈妈下班后问小亮当天的上课情况,小亮卖了个关子,说出如下事实:
(1)只有一门课程安排了两节课,上、下午各一节;
(2)语文课是紧挨着数学课上的;
(3)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课后跳绳200次,我怕打扰楼下邻居,所以还没完成;
(4)物理课、化学课是在下午上的;
(5)没有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课。
对于当天的上课情况,可推知:
上了5门课程
上午上了体育课
下午第一节课有可能是语文课
有可能上了两节化学课
如图所示,下列物体均由纯黑色和纯白色的小立方体组成。则物体①与物体②中,( )由5块物体③堆积而成。【2019广东县级035】
只有物体①可能
只有物体②可能
物体①与②均可能
物体①与②均不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对他人行为已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判断,因此无须考虑就能运用在各种场合。例如我们搭乘的火车突然停下来,我们会想到可能是由于机器出了故障,而绝非是驾驶员离车去摘路边的野花。
对上面的这句话主题理解正确的是:
人们依据自然形成的判断往往不一定是最准确的
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判断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发生事情的自然判断是正确的
在各种场合下,都不能忽视由于自然判断而形成的生活经验
“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无论是谈起什么主题,这样的开场白都顿时让人觉得一丝寒意传遍全身。接着这句话,后边往往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先听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你可能想先听坏消息。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若消息是来自一个你信任的人,那么你想先听好坏消息的顺序会不同
研究发现,若由发布消息的人来决定,那么结果往往总是先说好消息
心理学家发现,发布好坏消息的先后顺序很可能改变人们对消息的感觉
心理评估结果证明先听到坏消息的学生比先听到好消息的学生焦虑要小
师徒二人用15天合作生产1000个零件,前5天师傅的效率是徒弟的2倍,中间5天师傅休息,徒弟每天比原来多生产5个零件,最后5天两人又一起工作,师傅的效率不变,徒弟的效率比中间5天提高了50%,徒弟这15天生产的零件个数是:
450
500
550
600
2019年3月,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中国代表团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共同发布声明宣布,中国将主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活动,聚焦( )主题。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
“塑战塑决”
“空气污染”
“绿色经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 精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下 列与调查研究有关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针对“左”倾主义提出的
1961 年是党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 、“实事求是年”
《寻鸟调查》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
小丁说:“只要高局长过目,2006年年度统计报告就不会出错。”小陈说:“如果我和小丁认真负责,高局长就不要过目。”小马说:“高局长审过了2006年统计报告,他一眼就看出其中一个统计数字有问题。”
假如三人中有一人说错并且高局长确实看过2006年统计报告,那么可以推出:
小马说了假话
小陈说了假话
小丁没有认真负责
小丁或小陈没有认真负责
某商场采购一种电冰箱,先按进价15%的利润定价,此后按定价的90%出售,结果每台获利210元,这种电冰箱的进价是多少元?
6000
5000
4000
3000
有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0.48千米,15天可完成,因为时间紧急,每天多修0.12千米,则可提前( )天完成修路。
12
8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