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参与者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实验结果证实,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最符合白熊效应的是: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总会不自觉地给予更多的关注
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越是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去做
失恋的人努力想忘记昔日的恋人,却发现对方的形象在脑中愈加清晰
人们往往对已完成的工作很快遗忘,对未完成的工作却更加念念不忘
数十年以来,科学家认为发现外星生命的最重要信息是这颗行星与主恒星的距离。在太阳系中,金星距离太阳最近,火星距离太阳较远,液态水无法存在。地球处于合适位置,存在着液态水和各种生命形式。然而,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仅凭借距离很难断定该行星是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宜居行星还必须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外星生命和行星内部适宜温度的关系
科学家关于行星适宜距离的最新研究
什么样的行星能具备适当的内部温度
人们对行星的宜居条件存在认识误区
某公司年终联欢,准备了52张编号分别为1至52的奖券用于抽奖。如果编号是2、3的倍数的奖券可分别兑换2份、3份奖品,编号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奖券只可兑换3份奖品,其他编号的奖券只可兑换1份奖品,则所有奖券可兑换的奖品总数是:
99份
100份
102份
104份
如果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来排序,地球在大行星里可以排到老三。比地球更靠近太阳的是金星和水星,它们的公转轨道位于地球的内侧,因此天文学家也称它们为“内行星”。当地球、内行星和太阳按此次序严格位于一条直线上时,由于强烈的亮度反差,我们会发现内行星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日面上缓缓移动,这就是凌日。如果通过日面的是金星,那么就称之为“金星凌日”。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当地球、内行星和太阳处在同一直线上时就有凌日现象
凌日现象就是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所遮挡
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才有金星凌日
与金星凌日类似的现象还有水星凌日
有编号为1~13的卡片,每个编号有4张,共52张卡片。问至少摸出多少张,就可保证一定有3张卡片编号相连:
27张
29张
33张
37张
某企业员工编号为6位自然数,其中前两位代表入职年份的最后两位数,第3位代表所属部门,后3位代表员工当年在部门中的入职顺序。2018年入职的员工小张发现,自己的员工编号能同时被5、9和101整除。问当年他所在的部门最少可能有多少人入职?
不到250人
250~499人之间
500~749人之间
超过749人
某校按字母A到Z的顺序给班级编号,按班级编号加01、02、03······,给每位学生按顺序定学号,若A~K班级人数从15人起每班递增1名,之后每班按编号顺序递减2名,则第256名学生的学号是多少:
M12
N11
N10
M13
箱子中有编号为1~10的10个小球,每次从中抽出1个记下编号后放回,如果重复3次,则3次记下的小球编号乘积是5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43.2%
48.8%
51.2%
56.8%
从科学认识发展的历程来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历了三个过程:①牛顿对万有引力的证明;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③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
这三个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
②③①
③②①
②①③
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于巨型分子云的引力塌缩。而塌缩的残留物会围绕着新生的恒星转动,形成一个富含尘埃的气体盘,称为“原行星盘”。在年轻恒星中,周围存在原行星盘的比例会随恒星年龄增长而下降,存在的时长中值约为200万~300万年。然而,正是通过原行星盘获得气体及所需物质,许多行星才能在这短短几百万年内大致演化成型。对于类似地球的其他行星而言,经历了原行星盘阶段,早期物质至少演化成了行星胚胎,并在原行星盘消散后经历进一步的碰撞和演化,最终形成现在的类地行星。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恒星和原行星盘的存在时间大致相同
原行星盘是类地行星形成中的必经阶段
巨型分子云引力塌缩后随即形成行星和恒星
行星在运动中不断从原行星盘中获取所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