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05年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5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口由38788人下降到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假设保持2005年至2015年的年平均增速水平,2025年大学教育程度人口预计将达到:
22650万人
35415万人
43195万人
58716万人
截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提供住宿的各类民政服务机构共计3.1万个,其中注册登记为事业单位的1.6万个,同比减少11.1%;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1.5万个,同比增加15.4%。机构内床位408.1万张,同比减少2.7%;年末收留抚养人员211.9万人,同比减少7.4%。
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的床位数量,2015~2018年4年年增长率的平均值约为
-8%
-4%
-1%
2%
2010—2014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最多的一年比人数最少的一年多了( )亿:
0.31
0.34
0.65
1
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成熟的市场,大企业都是通过不断创新来赢得更多利润的。只有在不够成熟的市场,才有空间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高额利润。在一个信息日益对称的时代,畸形的高利润是不正常的,利用消费心理不成熟等因素获得高额利润的企业将不再受欢迎。随着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更加成熟和理性,企业的未来一定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更多样的产品。
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未来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来获得更多利润
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更多花样营销才能获得高额利润
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丰富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崛起
市场成熟度影响了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可能性
①骈文篇名,唐代王勃作。
②《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都俯滕王阁饯别序》,一名《滕王阁诗序》。
③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④滕王阁在洪州(冶今江西南昌),为当时名胜。
⑤对仗工稳,语言流丽。
⑥相传为王勃少年时得神力相助而作,令人考证为其往交趾(今越南)探父,途径洪州时作。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⑤④⑥
②①④③⑤⑥
②①④⑥③⑤
①④②⑥⑤③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各个国家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不可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它可能堕落成“数字陷阱”。虚拟性有可能让一种文化变成一种“真实的”幻境,同时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文化样式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从而在“马太效应”中更加速其消亡。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数字技术就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
正确理念的引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提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对强势文化有利,而对弱势文化不利
数字技术会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翻译时,“直译”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哪种译法最妥当,人们各执己见。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持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
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
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
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间,西藏处在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经济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09年西藏GDP首次突破400亿元。原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是西藏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西藏受益最大的十年。
2010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西藏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是西藏变化最大的十年,也是西藏受益最大的十年。”这体现了:
改革开放为西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我国已经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021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155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纺织品出口1452.2亿美元,同比下降5.6%,较2019年增长22.0%;服装出口170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0%,较2019年增长16.0%。其中,针织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864.8亿美元,同比增长39.0%;梭织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7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2.6%。
2021年,中国对美国、东盟、欧盟和日本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合计1724.9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3.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向东盟十国出口纺织品服装49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对欧盟27国出口纺织品服装46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对日本出口纺织品服装200.3亿美元,同比下降7.2%。
2021年,中国向全球出口纺织纱线138亿美元,出口织物66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1.5%和34.3%。纺织制品当中,防疫类口罩出口额为129.5亿美元,出口金额、数量同比分别下降76.0%和13.0%。除防疫类口罩外,其他纺织制品出口额为517.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2021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纺织品服装113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较2019年增长17.3%;同时,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纺织品服装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5%。
2020年,全国服装出口额比2019年:
下降了不到10%
下降了10%以上
增长了不到10%
增长了10%以上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05年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5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水平人口由38788人下降到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2015年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相比2000年:
下降了3.16%
提高了13.8%
下降了11.4%
提高了3.75%